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中绿集团创业发展经验介绍--孙少锋

日期:2013-04-11 15:52:06 字体大小:

中绿集团创业发展经验介绍

 

中绿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孙少锋

 
    中绿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1998年在惠安成立,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现在上市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国内总部设在厦门,主要专注于农产品种植、粮食制品加工、饮料和罐头食品生产。这几年中绿也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500最具价值品牌、农业产业化全国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等荣誉。
     中绿的企业使命是创造全球健康生活新概念,向世界提供一流的全程绿色食品,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企业愿景是:做中国全程绿色食品企业的冠军,成为世界全程绿色食品企业十强。
    1998年,中绿在惠安走马埭成立,当时是与日本合作种植新鲜蔬菜,逐渐从新鲜粗加工到深加工转变。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上市后,最高市值破过百亿,说明国际上对中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目前银行对农业企业前景看好,但不帮好,因为他们总认为农业企业风险太大,因此,我认为,农业企业应该懂得借力资本市场来发展自己的产业。因为资本市场对我们所做行业的认同,使向他们筹集资金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中绿上市后,这几年在基地建设、工厂建设、品牌建设都有很大突破。
     从这几年发展来看,中绿正努力成为全程绿色食品的标准种植商、标准加工商、标准供应商、品牌运营商。
     15年来的摸索,我们经历了从产供销到贸工农的巨大转变,深刻了解到,做品牌运营的人不一定能做得了制造商,做制造商的不一定能做种植商,因此,企业家应当了解自己做哪一个行业,在某个领域自己定位要非常清楚。
     什么是品牌?品牌其实不能和著名商标混为一谈。品牌是认知度+销量+铺货率+客户数,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称品牌,至于著名商标,有没有人推广不知道。
      目前讲农业产业化,说一条龙经营,这其实是很难的。多年来,我们把蔬菜出口到日本,一直跟日本打交道,到过日本学习蔬菜栽培种植。2000年的时候,生鲜蔬菜的出口,例如西兰花,我们是占全国出口量的80%,这些也都是通过日本引进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绿总结了“全程绿色”的理念。
      所谓“全程绿色”,是深度绿、广度绿、新鲜绿、品牌绿。
     中绿目前在全国各地自有种植农场有30万亩,合作也有30万亩,20万亩在吉林,4万亩在湖北,剩余在河北、江西和福建。种植依然是本,根本问题在于稳定供货、稳定质量、稳定成本,只有稳定了这三个,才能保证源头。农产品源头只有是绝对安全的,最终产品才能保障。
     这几年,中绿实施的规模化、集约化,其实原来一直在谈“特色化”,但后来去掉了。原先中绿在福建做种植出口,纬度和日本相反,是所谓“反季节蔬菜”,当时认为特色农业和差异农业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到了今天,我们认为农业规模化更重要,如果没有规模化,由于生鲜产品受种植时间、气候条件、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如果通路没有打开,不能达到大规模的运营,只能有一定特色和差异,也不能产业化。规模化对于农业产业化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农业标准化在目前中国还不规范。怎么计算亩产?我们当年跟日本打交道时,我们讲亩产,他们在计算数量;我们讲质量,他们讲规格、颜色;这些都是非常苛刻的对农业的标准。在种植中,农民是凭经验,改变这种情况,实现标准化对于当今农业来说非常重要。有一年我们做了一个农业栽培手册,从什么时候开始翻地、播种、施肥、追肥,包括采摘,到验收到工厂,整套都建立了标准体系。
     其实从农业本身发展来看,大集体阶段饿了一批农民,分田到户致富了一批农民,但到了跨世纪时,又害了一批农民。分田到户农民积极性很高,但对于机械化不利,特别是南方,人均三分地,拖拉机、打谷机、抽水机,甚至连耕牛等都因为需要保养卖掉,又回到原始的用锄头耕地。
     在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其实农业也要工业化管理。现在我们最大的一个农场4万亩,只有16个人管,全部用美国的机械化。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向生态化、机械化发展,生态化其实就是利用土地,田园变公园,利用景观改变其使用价值,转化为旅游、生态公园,把农场商业化。
    这便是所谓“深度绿”。
    中绿这几年就是从种地变成资源管理。什么是资源管理?举例来说,我们在湖北一个基地,免租金15年,我们转租给农民一亩地400元,再提供农药、化肥,然后他们种的东西我们再收购。
    未来,中绿从原来的绿色食品专家转变为做绿色粗粮养生专家,因此要有一块基地来支撑。目前在吉林有20万亩地,打造中国杂粮之都。这20万亩也是政府非常优惠的政策才拿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利用品牌价值去守住、猎取资源。
    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农业来说,资源变资金是很重要的。
    第二,广度绿。中绿现在在全国有3200亩工厂,共十几个,在建的还有几百亩,还有一些代工厂。中绿未来要在全国布置14个工厂。到2017年,粗粮王要破一百个亿,市场潜力非常大。
    管理工厂这么长时间,我们的经验是,设备能代替人工的,一定要用设备代替。举例来说,我们一个饮料厂,利乐包有12条生产线,产业大概7-8个亿,每个月大概300万箱,可是原来我们做蔬菜种植,每天要花千把人在拣,一年做个把亿、几千万就精疲力竭了。而且设备标准化程度高、比人好管理。
    对于工厂的管理是我们的质量基本保障,消费者买的是品牌,企业卖的是产品,产品卖的是质量,品牌卖的是文化。工厂管理通过各种认证是必要的,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体系也要标准化。
     第三,新鲜绿。其实这是一个支撑全程绿色的概念。中绿目前有两大研究所,食品研究所和农业研究所。食品研究所包含各种食品研发开发、检验检测,农业研究所是从事种子栽培、质保,尤其是对农产品的检测,我们配备了4-5台气象摄录仪,对于外来材料,都要经过我们这些部门来检测。
     其实苏丹红不一定是肯德基的过错,许多都是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导致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于整个产业链制定一个可追溯的体系,把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上才放心。包括利乐包,如果纸不过关,东西装在里面,也会出问题;包括化肥,如果存在问题,也是一样。目前有机还做不到无农药、无化肥,中绿只能做到减农药、减化肥,但可以做到产品质量管控。
     第四,品牌绿。我想很多企业都在品牌上花了很大功夫。中绿现在一年在广告上的花费有一亿多。品牌创建是非常艰难的,以前我们也很有兴趣多品牌经营,但后来发现多品牌会将精力和资源分散,都砍掉了。
     品牌运营每年的成本都在加大,定位非常重要。所以中绿的品牌这几年在国内取得一定成就,也证明“打造中国谷物饮料第一品牌”的定位准确。目前饮料行业,奶是伊利、蒙牛占领,茶是康师傅、统一占领,果汁是汇源、农夫占领,碳酸饮料可口可乐,功能性饮料红牛、加多宝占领,所以我们定位是谷物饮料。今年中国饮料协会温家宝一次讲话中,提到未来的趋势,是生态粗粮饮料作为重点突破。可见品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中绿早先推出玉米乳,失败了,但重整后推出粗粮王,应该说目前是比较成功的。
    中绿现在就是“全程绿色”,特别是品牌绿,通过品牌文化传播,让大家爱绿色、爱中绿,看到绿色就想到中绿,带动多品牌发展。
    目前中绿分成三个事业管理本部:饮料管理本部,一年销售约20个亿;冷冻品管理本部,这块潜力现在也非常大,定位是做粗粮的冷冻品,用粗粮切入火锅料,甜玉米我们供应量也是全国最大,麦当劳、肯德基、双汇,我们引进一条美国制造的亚洲最好的生产线,从剥皮到清洗,全自动化,证明前面说的技术设备非常重要;农产品管理本部,主要管理种植和粗加工,以及礼品市场。
    饮料方面,中绿2015年要达到4000家经销商,每个经销商要销售达到250万/年,2017年有效经销商要达到4000家。未来两三年,多品牌要达到7000家经销商。我们现在希望能透过饮料销售的网络,把特色产品做成专卖店,利用饮料的物流,来解决专卖店配送问题。
    总结一下,中绿刚开始时是以销定产、新鲜出口,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这是中绿的初级阶段。到2004年,虽然资本市场对于突围和改变反应很大,但我们还是坚持自己的路径,我们看到出口创汇农业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能专注于国外出口。当时就提出国内国外并举的销售策略,运用国外的技术和经验来引导国内农产品消费。
    2005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尝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06年,推出玉米乳后,又提出做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绿色食品品牌;2009年,推出中绿粗粮王。
     到了2010年,中绿逐渐从原来的“产供销”转变为“贸工农”。什么叫“贸工农”?就是把终端贸易销售摆在第一位,以基地为依托,工厂作为加工产能的保障。
    到了中绿15周年,我们又从原来的绿色食品专家,改变为提出做绿色粗粮养生专家。
    总结经验,我觉得,企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但是,企业在各个阶段,只能自己靠自己,企业主对于经营和市场的判断,要用信息来支持,用经验来做主要判断。经营者要时刻记住,资源变资金、资产变资金,现金流是永远要关注的事情。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争取可以变成资金的资源非常重要,这一点品牌打造非常重要。至于资产,企业家重点在于能管理多大的资产,手头有多少钱不重要,管理者就是将资金变成资本,让其效益最大化。
     最后,刚开始创业时,我们制定了很多复杂程序,各种制度。现在看来,我们已经搭建了一个平台,形成一个牢固的基础,剩余的高楼大厦等着团队去执行。企业管理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要用复杂的问题管理企业,战略者考虑复杂问题没有错,但执行者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团队能够执行,千万不要今天想着要做什么,明天想着又要做什么。其实世界500强企业都专注于一件事,把盘子和销售量做到最大。
     所以,总结而言,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定位准确化、产品绩效化、规模扩大化、产业专业化。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