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这么多的传统的流变和利益的博弈,我们或许可以对普洱茶的发展方向做一个初步的总结,以看清未来的趋势。古树茶(生茶)市场份额很小,台地茶(生熟)仍然是市场的主力,但普洱茶行业中的诚信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近代以前的历史速览:
明以前的历史不是此文的重点,另文详述,此处略过。只说一点,唐宋时期普洱茶没有得到重视是因为产茶地在南诏和大理国,而茶一向被视为中原王朝的优势资源。从明代开始普洱茶渐渐进入内地民众的视野并获得初步认可,普洱茶这个名称也是明代形成的。清代皇族因为出身边疆,较少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通过客观比较,内涵物质超群的普洱茶得到皇室和京城贵族的重视,普洱茶出现了一段辉煌时期,甚至超过了那些传统名茶。
从蒙舍蛮混着椒姜桂一起喝,到乾隆爷兴致盎然的以普洱茶品天下水,直到民国年间大量普洱茶商号的出现。有两件事值得关注,第一,没有所谓的熟茶制作。第二,虽然也有人会把喝不了的茶放起来以后再喝,但是并没有有意识的系统的存茶观念和传统。
一直以来普洱茶的另外一条线索是边销,同时普洱茶经由越南缅甸等地到达东南亚的渠道在民国年间也日趋成熟。在边销传统中有洒水以防止茶干易碎的做法,同时在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中长期运输也有后发酵的现象出现。但是仍然没有系统性存茶,或者有意识制作发酵普洱茶的做法。
香港东南亚传统和熟茶的问世:
民国后期内地市场受战乱等影响日趋萎缩,边销和东南亚渠道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建国之后,内地受计划经济影响市场处于停滞状态,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民国以来,因为运输的困难,普洱茶的即时性消费在东南亚没有可能。人们也渐渐发现普洱茶陈年转化的一些好处,渐渐形成了喝老茶的传统。不过那个时候老茶未见就会珍贵,只是口味习惯的问题。70年代因为长期生产的停滞和破坏,无法提供库存老茶,也为了迎合香港东南亚传统。国营茶厂开始研发一种快速达到近似老茶的加工方法,这就是普洱熟茶的来历。其实加温加湿以加速转化的方法在香港坊间和云南民间早有先例,研发人员只不过做到极致罢了。但是当时熟茶工艺可是国家机密,作为出口创汇的利器受到高度重视。除了边销产品,熟茶渐成主流。
六十年代的香港街头
普洱茶大佬出现和香港传统的扩张:
香港的文化虽然有很多特色,但囿于地域和殖民地背景,难有深广的格局。香港传统注重汤色转化、口感顺滑醇和,对口感层次的丰富性以及茶气等内在体验鲜有涉足。这是和香港酒楼茶楼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那正是普洱茶出现的场合,读者想象一下前因后果自会明了。
同时香港的商业发展十分迅速。七十年代的房地产开发大潮中,很多老茶楼餐馆拆迁。一个有心人抓住机会收了其中很多普洱茶的存货(这种说法也有人认为是造势的故事,这里姑且不论)。掌握资源后,这位精明的福建人开始了对普洱茶系统的商业推广。我们所熟知的很多观念也是他那个时候推广策略的一部分,特别是强调老茶的重要,建立普洱茶年代谱系等等。因为他对老茶这种稀缺资源的掌控已经到了足以操纵市场的地步。
客观的来看,大佬等香港茶商对普洱茶的推广功不可没。而包括东南亚市场的深化,包括台湾和韩国市场的培育,都和他们密不可分。他们对老茶的推崇大方向上也没有问题,只是有点片面。如果说有问题的话,只能说香港传统对普洱茶的理解流于肤浅,无法体现普洱茶的深层文化魅力,因此有一些方向上的误导,比如存茶通风,从汤色和口感顺滑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从口感层次和茶气上来说则是大忌。同时号级和印级老茶一般人无法涉足,不利于更大市场的培育。
普洱茶泰斗和台湾传统的建构:
前面说到大佬等香港茶商用比较纯熟的商业模式在各地推广普洱老茶,这风也刮到了宝岛台湾。一位对普洱茶知之甚少的紫砂商人兴冲冲的在香港收了一批老茶。带回台湾后市场反应极差,人们根本不认这些所谓古董茶,有人认为是假的,即便是真的,这么多年了来历不明,能喝吗?他去香港退货无人理睬。这么多茶咋办?夜不能寐啊。老兄实在无奈,决定自己出书把他的这些茶推广出去。没想到这本书正好填补了市场空缺,极大的影响了台湾和后来的大陆普洱茶界,甚至被奉为普洱茶圣经宝典,这位先生也迅速成为普洱茶泰斗。客观来看,因为是为自己的产品做推广,涵盖范围有限,内容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泰斗对普洱茶进行了更细致的品鉴和研究,包括丰富的口感层次等。这虽非是首创但客观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因为他多年练太极的背景,使他对古树和茶气特别关注,把普洱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因为对茶气的关注而提倡存生茶,生茶的重要性开始超过熟茶,这也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