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平勇 1963年生,福州连江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荣获改革开放40年40位福建最有影响力企业家、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建设者。
兰平勇(左三)向外宾介绍宏东渔业发展情况。
宏东渔业在毛里塔尼亚建设的渔业基地。
走进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楼展厅,公司船队、连江产业园、水产品交易中心、西非毛里塔尼亚综合远洋渔业基地、南美洲圭亚那水产品加工基地都浓缩在一张发展战略图上;宏东从太平洋、印度洋、毛里塔尼亚、安哥拉、圭亚那、阿曼等海域捕捞的渔获和精深加工的水产品陈列在展示柜内,无一不让到访者大开眼界。
11岁跟着爷爷划着小舢板在连江海边捕鱼时,兰平勇总是在想:什么时候能有一艘大一点的船就好了。
他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福州船长”,跨越万里逐梦圆梦。他更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作为福州市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会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蓝色粮仓的建设者,为中国“新渔人”代言。
是什么让兰平勇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又是什么促使他步履不停,成功走出福建、走向非洲,不断发展壮大?日前,记者来到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对兰平勇进行了专访。
白手起家 逐梦前行
兰平勇出生于全国渔业大县连江县黄岐镇,这里介于闽东、闽中两大渔场中间,地理位置优越,是远近闻名的渔乡。
“11岁时,我就经常跟着爷爷出海捕鱼,爷爷摇橹,我帮着拉网,在风浪间穿行。”成长于渔民家庭的兰平勇,打小对大海有一种特殊情怀,也时常畅想着能有一艘大一点的船,带着渔民们航行到更远的地方,捕捞更多更大的鱼。
开放给予远航者丰富馈赠。20世纪90年代,福州提出“海上福州”战略,全面发展海洋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远洋捕捞。一批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给福州远洋渔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兰平勇在远洋渔业上的探索,正如其名,在于一个“勇”字。眼见风口已至,带着对远洋的憧憬,原本从事轻工国际贸易的兰平勇从国外返乡,和几名老乡合伙买了2艘渔船,在太平洋从事延绳钓,并创立了宏东渔业公司。
创业过程中,宏东渔业克服了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物流等一个又一个困难。“从小在风浪中出没,我始终坚信,困难就如这些风浪一般,只要打不倒我,终会使我变得更加强大。”兰平勇的话掷地有声。
凭着一股“闯海人”的特质,2006年,兰平勇带领宏东走上了快速发展阶段,由最初的2艘公海延绳钓船开始,发展成为拥有13艘船、当时全国最大的公海延绳钓船队,还同步建起万吨欧标冷库、标准厂房、办公楼、物资仓库等,拥有1万平方米现代化水产品加工车间,年加工水产品能力1.5万吨以上,精加工水产品能力8000吨以上。
30多年过去了,那个跟着爷爷在风浪中出没的小男孩,如今也当了爷爷。兰平勇觉得遗憾的是,爷爷看不到他现在这番成就。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从只想造大一点的船到现在宏东公司拥有各类专业远洋渔船及辅助船160艘,捕捞海域拓展到印度洋、大西洋,成为一家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综合渔业企业,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福建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他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州船长”。
宏东渔业在连江建设的厂房。
向海图强 扬帆海外
非洲西北部,在毛里塔尼亚港口城市努瓦迪布,一座现代化渔业基地日夜不息忙生产。每隔一段时间,一个个装载着章鱼、带鱼、黑皮刀、真鲷等渔获的集装箱就从这里出发,跨越大洋,在福州马尾港靠岸;从福州再出发,经过加工的海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巴西、日本、澳大利亚等地。
毛里塔尼亚,北边紧挨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在宏东进入毛里塔尼亚之前,这里是欧洲的“后花园”。百年来,欧洲老牌远洋渔业企业都在这一带从事捕捞。与欧洲人不同,宏东到毛里塔尼亚不是捞了就走,而是在这里建起了现代渔业基地。
为何选中距福建超1万海里的非洲?兰平勇一下将回忆拉回了新世纪初。彼时,随着公海的捕捞船越来越多,和数量庞大的无牌照“黑船”不断抢夺有限的渔业资源,各沿海国家对资源管理和控制日趋严格,这些不利条件,让他决心在海外建立一个大型现代化渔业基地,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2009年,他带着团队考察非洲、南美洲沿海国家渔业资源。经过一年多的考察,毛里塔尼亚最终引起了他的关注。
“走出去,是一道双向选择题。宏东为什么选择走向海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什么选择我们,答案就是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兰平勇告诉记者,“宏东‘走出去’一定遵循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首先考虑的是当地的需求,包括当地政府、当地人民缺的是什么,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2011年,宏东的基地选址最终定在撒哈拉沙漠边缘。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上建设全产业链渔业基地,难度可想而知:地形最大落差达8米,工程队要从70公里外把沙土运到海边填平,同样面积的填方造价比国内高出好几倍;钢筋水泥等建材要从西班牙和国内运送过去;还得自己开车运淡水、自己发电……尽管如此,宏东发扬福建人敢拼会赢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用不到2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占地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渔业基地建设,内设码头、冷库、加工厂、修船厂、制冰厂、海水淡化厂、员工培训中心、生活区等,带动当地就业和培训,越来越多当地居民成为宏东的追随者,洛哈麦迪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我们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但对捕捞并不在行。事实上我们并不善于捕捞,更不会处理和加工水产品。”10多年前,洛哈麦迪还是无业者,对驾船和捕捞一窍不通,他和邻居们也并不常吃到新鲜的鱼。自从宏东在这里建厂后,洛哈麦迪顺利入职宏东渔业毛里塔尼亚公司,月平均工资达1500元人民币,在当地属于较高水平。
“公司定期为我们进行渔业技术培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只是技术,还有怎样识别鱼类、怎样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等。”洛哈麦迪说。
不仅如此,在兰平勇的影响下,宏东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文化,在每个工作场所专门设立祷告室,按照祷告时间调整工作安排,满足当地员工的需求。由于宏东的待遇好、收入高、就业稳定,当地百姓都以能在宏东工作为荣。另外,公司渔船捕捞到较小的鱼或者浅海鱼类都会放回去,当地人都说,中国企业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比自己还要用心。
步履不停 海阔天空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018年,宏东趁热打铁,启动了毛里塔尼亚基地三期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新建中上层鱼类加工车间,扩建码头、鱼粉厂、基地内外道路等。建成后,年捕捞加工能力达20万吨以上,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由此,宏东公司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在入渔国零海里范围内获得捕捞作业许可的企业,开创了国际渔业合作领域的先河。
“长久以来,欧洲的一些老牌渔业企业一直在这里捕捞,但他们一般只捕捞高价值的品类,捕完就走。像这样把整个基地驻扎在这里的,只有我们一家。”站在宏东远洋指挥中心,盯着屏幕上“自己打下的江山”,兰平勇告诉记者,毛里塔尼亚有着世界上品质最高的软体鱼类,经济价值是同类的5倍以上,虽然欧盟每年给毛里塔尼亚政府一定的报酬,但中国渔业企业带来的“基地+船队+渔业资源”的投资合作模式,对当地的影响更为深远。
不仅如此,项目还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到当地投资,增加了毛里塔尼亚国内生产总值,对当地经济、税收、就业、渔业发展带来积极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进入为毛里塔尼亚开发出中下等级的渔业资源,如沙丁鱼类、鲷类、甲壳类等,使得他们的资源利用更加均衡与合理。现在很多欧洲人看到中国人不仅在这里捕捞,还建起了现代渔业基地、带动当地人脱贫,也不得不服气,并由衷钦佩宏东渔业的做法。
宏东与毛里塔尼亚的成功合作,不仅让自身发展上了新台阶,不少非洲国家也频频向宏东抛来“橄榄枝”。非洲和中南美洲一些国家主动邀请宏东去投资,2018年,宏东动工新建了南美洲圭亚那水产品加工基地。同时,苏里南、阿曼、安哥拉等国争相与宏东“结亲”。这些年来,宏东公司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渔业合作开发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列为国际渔业合作典范。
“今年,宏东还将新建2座海外渔业基地,全面完成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三大区域渔业布局,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完善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兰平勇志在必得。
连日来,在马尾港,一个个来自毛里塔尼亚的集装箱运载着渔获在此靠岸。这些渔获在宏东渔业马尾总部加工厂加工后,其中的鱼软骨等边角料被运往连江县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经过加工的鱼软骨,化身高纯度的硫酸软骨素和胶原蛋白,出现在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
“作为连江人,家乡赋予了我乘风破浪的本性,父辈用经历教导我不要忘本。”兰平勇说,无论事业做得多大,家乡永远是他的牵挂。为此,宏东秉承“勤奋、创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连江全国渔业大县的优势,在连江投资建设了水产品交易中心与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整合周边较为松散的水产业供应链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实现连江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集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鲍鱼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研发与检测中心、供应链金融于一体。
远洋渔业前景无限。“宏东因‘海上福州’而生,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兴,可以说,宏东既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兰平勇坚信,只要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走下去,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远洋渔业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来越顺畅。
本版图片由宏东渔业提供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