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湾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昆山拥有近十万台商以及来自宝岛的各类名优农副产品,台湾蔬菜也曾风靡一时。可如今,却几乎看不到台湾蔬菜的踪影。
位于昆山娄江边上的海峡两岸名优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是昆山市首批农产品平价商店(直销店),一方面为昆山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的农副产品销售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展示展销台湾地区名优水果、特种水产、珍禽、新颖蔬菜、花卉、肉食、茶叶、烟酒食品以及其它在昆台企生产的名优农副产品。这里是昆山市民、驻昆台商经常前往购买台湾蔬菜的地方。可记者发现,展销中心二楼原先放置台湾蔬菜的架子已经空空如也。
昨天早上9点,正好有位市民前来购买台湾蔬菜,正欲往二楼走,一位工作人员劝阻道:“楼上都空了,没有了。”这位市民很诧异,问到:“原来不是有吗?”“早就不卖了!”海峡两岸名优农副产品展销中心的三位工作人员异口同声道。
在一楼的展示区,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挑选疏菜,门口的收银台处还有几位提着大包小包疏菜的老阿姨正在排队结账。 “刚开始蛮好奇,会买点尝尝鲜,但价格还是偏贵渐渐就不买了。”王女士说出了不少昆山市民的心声,本地有机疏菜口感好售价便宜,更受市民欢迎。“没道理一样东西花两三倍的钱。”
成本高,售价贵,还有难以确保的上架期和耗损两个不稳定因素,让商家们纷纷却步。“市场打不开,卖不出去的蔬菜烂了只能扔掉,所以只能停止销售台湾蔬菜了。”
记者采访发现,在台湾,蔬菜名叫法虽与大陆有所不同,蔬菜种类是一样的。没有独特性,台湾蔬菜拼价格拼不过昆山本地疏菜,拼质量拼不过大陆绿色有机蔬菜。
昆山市民不买账,近十万的驻昆台商也不是购买台湾蔬菜的主体人群。记者了解到,在昆台企通常设有“小食堂”专供台湾员工的饮食。“没必要特地去买‘台湾蔬菜’,而且平常都在公司吃饭,很少下厨。”多年前来昆工作的黄先生表示。
翻开近10年台湾农副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数据不难发现,虽然2005年以来大陆扩大了台湾农产品进口准入范围并给与了一系列通关检验优惠措施,但是台湾各类农耕产品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仍然较低。疏菜产品中出口规模较大的是萝卜、甘蓝、毛豆、竹笋、洋菇、姜等,但毛豆出口主要是冷冻产品,洋菇出口主要是罐头产品,新鲜蔬菜鲜少。
昆山现在到底还有没有台湾蔬菜?记者致电昆山市农业委员会招商办、蔬菜办,了解到,现在市场上的“台湾蔬菜”其实是由一部分台企和农业企业在昆山种植的有机蔬菜,这部分疏菜的种子有可能来自台湾。
经过多方寻找,记者在昆山锦溪镇找到这样一片种植的有机蔬菜园。2009年10月,欧耕尼克(昆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锦溪镇找到了适合有机种植的“净土”,如今,这片菜园里一年可以轮种82种蔬菜,既有莴苣、茼蒿、青菜、萝卜等昆山本地常见品种,也有从台湾引进的小松菜、广岛野菜、山茼蒿、千宝等。每天早上,欧耕尼克的员工们要到大棚里采摘新鲜蔬菜,经过分拣、洗净、打包后将当天的蔬菜送到客户家中。但是,欧耕尼克生产的有机蔬菜,大部分销往上海,其次才是昆山和苏州客户。
又讯
三伏天,我市蔬菜品种丰富、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市民“菜篮子”拎得很稳当。
记者从昆山市农委经济作物指导站了解到,入夏以来,我市重点监测的30多种蔬菜价格波动都不是很明显,丝瓜、黄瓜等时令蔬菜的市场平均价格甚至比去年同期还低了不少。
我市叶菜类疏菜主要依靠本地供应,为了保证市民餐桌有足够的绿色疏菜供应,应对夏季“伏缺”,农业部门早在入夏前就做好了种植规划,伏期蔬菜种植面积达4000亩,现在每天都有生菜、杭白菜、苋菜等大批地产蔬菜供应上市。
目前,全市在田蔬菜面积达2.26万亩,预计伏期平均每天可供应地产蔬菜40万公斤,加上外地引进的一部分,可以完全满足我市“菜篮子”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