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峡农业

两岸茶业携手合作 未来期待赢得世界市场

日期:2012-09-04 09:33:23 字体大小:


“闽茶中国行”首站台湾站活动在台湾南投县拉开帷幕。图为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执行会长陈光普先生与台湾茶业人士交流。

       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鸿展望今年的收成时信心满满,他预计漳平永福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茶叶总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公斤。作为全省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永福在闽台茶产业合作方面一直是风向标。目前创业园内的台湾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种植的茶树品种以台湾高山茶为主,还有台湾软枝乌龙、金萱、翠玉等。

  “在大陆,台湾的茶产业不是山寨版,而是创新升级版。”李志鸿说。

  李志鸿的另一个身份是龙岩市台协会常务副会长。他表示,随着ECFA协议的签订,福建地缘优势更得到两岸业界的认同,期待政策继续放宽、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促进两岸茶业共赢共荣。
  
  “台湾茶农的春天在大陆”

 

  台湾奕成茶业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奕成说起6月底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海峡茶道》杂志社策划执行的“闽茶中国行”中山陵茶祭,依然激动。作为陪祭人,这位台湾南投的茶农,在以清茶鲜花向中山先生祭拜的虔诚庄重中,也在回味着两年来进军大陆市场的甘苦。

  黄奕成是在2010年6月19日开始的“闽茶中国行”首站台湾站活动时,才初步接触大陆的茶叶界人士。他说:“当时对大陆心向往之,但是阻碍重重。”

  现在,黄奕成最直观的感受是:“茶叶进大陆的关税明显少了,今年更是零关税。”今年的大陆之行,除了参加南京站的活动,黄弈成还去了趟上海,“希望更多地开拓大陆的市场”。

  海峡两岸茶香同源。两岸茶人共同承系老祖宗种茶、采茶、制茶与品茶的生活智慧与经验,ECFA利好一出,华夏茶产业的新华章亟待两岸茶人谱写。

  多年来两岸在自由贸易往来上存在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台湾当局对茶业(农业)技术的输出设置障碍,但是两岸茶业往来合作的脚步从没有停滞。早期金门一带的渔民就直接在渔船上用金门高粱酒、手表、布匹和厦门的渔民换大陆的茶叶。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台湾茶农、台商来大陆投资建茶园、开茶店、办企业。

  台商李瑞河先生的天福茗茶珠玉在前,自1993年“登陆”设立第一家门店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坐拥1000多家连锁店的“茶业大鳄”,并于2011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上世纪90年代末,台商谢东庆率先来到漳平永福,成立福建漳平台品茶业公司。到现在,已经有47家台企在漳平永福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扎根。

  今年初,李志鸿在福州开了第一家“鸿鼎茶业”门店,“作为永福台农创业园对外宣传的窗口”。现在园区每年都要接待台湾农民团体一两千人,永福成为促进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李志鸿表示:“大陆有台湾没有的优势,土地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大,加上各级政府不断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这里的机遇绝对大于挑战。台湾茶农的春天一定在大陆。”
  
  “互动式”合作成为潮流

 

  对于大陆的茶人而言,台茶“登陆”的意味更为深远。台湾有技术、资本方面的优势,而大陆则在土地、劳动力、市场方面补充了台湾的短板,闽台茶业的合作是互补性的。

  台湾茶产业的发展早于大陆,台湾茶企给大陆茶商带来了全新的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的理念。对此,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处副处长夏文顶深有感触。他说:“从原料管理到后期加工制作,再到包装销售,台商始终贯彻安全健康的理念,在茶园管理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机栽培方式,并且还有很多创新的栽培方法,比如豆浆浇灌等。而且加工水准很高,引进先进的茶叶机械,改变传统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实现了茶叶加工的大规模生产。”

  除了技术方面的革新,台商还给大陆茶企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执行会长陈光普先生说:“天福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的成功,改变了大陆茶企的经营模式,在茶叶产品包装营销方面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此外,天福在茶叶科研和茶叶教育方面勇开先河,成功推动和促进了大陆茶产业往高层次发展。”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