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6日台湾大米首批登“鹭”,到8月6日,由厦门夏商粮食开发有限公司与台湾云林农产物流中心公司签约的500吨台湾大米,已全部投入市场,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据了解,为推动企业开展台湾大米进口工作,市商务局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力促大陆对台第一单在我市产生。
近日,厦门市商务局会同厦门海关、厦门检验检疫局、市发改委、夏商集团等相关部门和企业,总结台湾大米进口的前期经验,并对日后常态化工作的开展进行座谈。
市商务局局长陈灿煌表示:“自今年6月,国台办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上宣布开放进口台湾大米的最新政策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市商务局也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将进口台湾大米作为我市扩大对台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努力推动企业开展台湾大米进口工作,力促我市成为台湾大米大陆主要集散地。”
抢占先机
力促大陆对台第一单
在6月份国台办宣布开放进口台湾大米政策之后,市商务局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发挥我市先行先试优势作用,积极推进厦门对台进口大米,陈灿煌表示:“商务局积极与厦门海关、厦门检验检疫局、市发改委等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已有大米关税配额的企业开展台湾大米进口工作,抢占先机,力促大陆对台第一单在我市产生。”
7月26日下午,由夏商粮食开发有限公司签约的160吨台湾“云林牌”大米在厦门象屿码头快速通关,这是首批依照“台湾稻米输往大陆植物检疫管理规范”规定销往大陆的台湾优质米。此前,在商务局“说媒”和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厦门夏商粮食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云林县的台湾云林农产物流中心公司开展紧密衔接配合,在政策发布后就签约了500吨大米进口。据记者了解,在首批签约的500吨全部进口到厦门并投放市场后,近日夏商又从台湾云林进口25吨,截至目前,从厦门口岸进口的台湾大米共计525吨。
借鉴经验
增强台湾大米集散能力
今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在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考虑到台湾农民的愿望,我们将开放进口台湾生产的大米。”
多年来,在两岸业界和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台湾水果、台湾水产品等早已解决准入问题,并得到大陆人民的热捧。厦门市商务局更是积极推动我市企业开展进口工作,为我市对台先行先试工作的落实做好保障,也为进一步推动两岸食品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众所周知,厦门已成为台湾水果的主要集散地,厦门关区多年稳居台湾水果大陆口岸进口量第一名的地位,约占大陆自台湾进口水果总量的四成以上。如今,台湾大米也被允许开放进口,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发挥自身先行先试的经验和优势,借鉴多年来在台湾水果和台湾农产品进口方面累积的经验,增强我市台湾大米的进口和集散能力,在成功的台湾水果集散模式上创新形成台湾大米集散模式。”陈灿煌表示。
通力合作
台湾大米进口常态化
“进口台湾大米是国家的一项惠台政策,”陈灿煌深谙此举对加强两岸关系的意义,“市委市政府更是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相关部门工作,商务局也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在政策宣传、通关协调、服务企业等方面全面铺开落实工作。我们成功抢占了台湾大米进口的第一单,更要为台湾大米下一阶段的常态化进口做准备。”
在政策宣传方面,商务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对企业进行政策宣传,让企业熟知进口大米的关税配额及通关通检政策;在通关协调方面,已与海关、国检等部门建立起沟通协调渠道,积极开辟绿色通关通道,建立健全对台大米进口的快速通关机制,方便企业进口;与此同时,成立专门小组,深入调研市场,了解消费需求,指导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口台湾大米投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