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漳州漳浦县火山岛10分钟车程的蜜原生态农场,有一群台胞,在此垦拓打拼。农场是他们在大陆的“家”,也是他们施展抱负的舞台。
蜜原的夏日因一支支水果冰消散了几分热力;农场里的鸵鸟、孔雀、黑山羊、巴马香猪都在青草地上欢快地奔跑;踏着步道前行,悠悠的田园风,将成片鲜嫩的瓜果晃进竹筐……这些,都在农场建设者的规划里。
农场创始人詹鸿维,农场管理人詹畯泽,台湾团队成员王誉善、范盛闵、陈欣瑜,自农场始建,就经常来漳浦参与农场建设。对他们而言,这个农场就是一座跨越海峡的桥梁。
一个梦想落地
时年62岁的台商詹鸿维,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在生态农业领域耕耘了近30年。创建一个农场的念头,一直盘桓在詹鸿维的脑海里,而大陆成了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事实上,在2013年农场开张前,我大约筹备了8年。其间包括农场的划区种植、厂房和民宿的建筑面积、道路和活动场所的留白,都在规划内。”詹鸿维说,他首次创业,选择保守规划农场,“我想这样可以缜密些”。
农场选址漳浦县,是因其自然环境和台湾相似,詹鸿维将在台湾培育的果树苗木移栽到蜜原,并不断地更新种苗品种。经过优胜劣汰,詹鸿维把台湾莲雾和小番茄,作为农场的主打农产品。“若从台湾到这里建农场只是经营常规农产品,那我们的市场优势几乎为零,所以我以亚热带水果种植为突破口,引进新产品。”詹鸿维说,这两种水果市场价高,单位面积产值高,且小番茄的收成季是每年的7月至11月,避开了亚热带水果的集中上市期,适合农场运作。
在农场规划之初,詹鸿维就将果树划分成外销和自用两种。像芒果、火龙果、红心芭乐等水果,则待到收成时,可供游客自由采摘或在冰工厂加工成水果冰品。
“考虑到农场对外开放的经营模式,在规划时,就定位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场。”詹鸿维说,台湾的休闲农场已经走过三四十年,来大陆发展将是新的机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两个产业并举
“尽管农场的定位是休闲旅游,但漫山的果子还需要加工业来辅助。一是解决水果品相参差不齐,或产量大而滞销等问题;二来还能解决本地农民农闲季的务工问题。”农场管理人詹畯泽告诉记者,他是第二批来到蜜原的台湾人。毕业于台湾嘉义大学农学院,他对农场的管理和运营有着自己的见解。
“制冰看似简单,但要达到不使用添加剂,又有水果冰的绵密口感还是有一定难度。”詹畯泽说,2013年农场成立幸福庄园冰工厂,大批量购置设备,参照哈根达斯的做法,并邀请台湾嘉义大学的专家前来攻克制冰瓶颈。经过三年的实验,于2017年5月制冰成功。经过一番深加工,水果换了模样销往市场,不但解决了淘汰水果和人员务工两大问题,还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转型升级,产品远销四川、黑龙江等多个省份。
在自我开发的过程中,蜜原农场也探索着更多的合作营销模式。2017年底,幸福庄园冰工厂与厦门“张三疯”欧式奶茶铺合作,由“张三疯”提供全套制冰设备和原材料,冰工厂负责加工冰品。如此代加工模式,使蜜原广受好评,并陆续与天福茗茶、武夷山的茶企业开展合作。
“代加工等同于为别人解决困难,也能收获更多合作商和顾客。”詹畯泽推崇这种做法。同时,他还有新规划,“加工环节可提升产品附加值。但倘若遇到台风天,树上的果实还未成熟就要掉落,也就无法完成采摘和加工,因此要再利用第三产业的附加值来弥补”。
三位台青加盟
7月份,蜜原农场迎来了三位台湾青年。
他们应农场的召唤,为解决农场转型升级而来。对他们来说,这次来大陆也是为了发挥所长,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个遵循自然轨迹的园地”,组建并担任团队队长的王誉善,对蜜原印象深刻。“随着城市化进程,农业休闲旅游的优势愈加凸显。而农场的有形设备已经达到休闲农场的标准,经营理念要转变,活动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规划。”针对蜜原的现状,王誉善认为,要让农场发挥它吸引游客的能力,还需要从文创和营销策划入手。
为此,王誉善找到了擅长手绘设计和营销的学弟范盛闵。
“首先要做的是更新旧的信息和导览,专业规划经营项目。”虽然范盛闵来到农场的时间不长,但新的手绘地图已接近完工,内容包含游园指南、农产品科普知识以及农场活动等。
曾经在台湾当过记者,后改行文案策划的陈欣瑜,是王誉善团队的最后一块“拼图”。“我实地调研了农场内外环境后发现,农场目前还欠缺完整的旅游发展路径。为此,需要设计系列体验项目,甚至制定路书,来丰富游客的旅游行程。”陈欣瑜将目标人群定位在亲子游和团队游,她认为,吸引游客也必须和传统景点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