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台湾茶叶好,却不知道台湾还有很不错的咖啡。在南靖投资兴业的台商黄文广对此可是一清二楚,2008年,他从台湾云林县古坑乡移植阿拉比卡咖啡苗到南靖县南坑镇种植,大获成功,为了向这咖啡的原产地云林古坑致敬,黄文广将出产于南靖的咖啡叫作南坑咖啡。2008年7月,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南靖旅游产业日益红火,许多前往土楼的游客路过黄文广的咖啡园时,都会被咖啡香吸引,停下来喝上一杯。从这一杯杯的咖啡到南靖咖啡休闲观光园建立,再到两岸咖啡文化节举办,“南坑”与“古坑”的缘分越来越深,闽台交流借此又拓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林古坑,被北回归线穿过,海拔600至1500米,年降雨量在1500至2000毫米之间。当地人说,每天下午,那里都固定会有一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雨,这雨给了咖啡树足够的水分,而排水性良好的砾土,又让咖啡树不至于吸水过多。古坑的山多为东西走向,阳光呈半日照,山上有树荫可以遮阳,种种条件都让咖啡树能够茁壮成长。早在日据时期,日本人就发起在古坑种植咖啡,种出的咖啡甘甜香浓又不苦涩,加上其烘焙、萃取的方法、时间与其他咖啡产地的不同,自有一番台湾在地风味,古坑也因此成了“台湾咖啡的原乡”。当时,台湾民众还没有养成喝咖啡的习惯,咖啡基本上都回销日本。台湾光复后,咖啡业渐渐没落,当地农家把大部分祖传的咖啡园改种橙子、柑橘等,凋零的老咖啡树无人问津,光景凄凉。
自小就认为咖啡比茶好喝的古坑农民张莱恩,不舍得放弃父亲辛苦经营的近0.5公顷咖啡园,于上世纪70年代接手管理。他从咖啡树的育苗、有机栽培、采收做起,到去皮、干燥、去壳、烘焙、研磨等一一悉心研究,硬是用一双拿锄头的手,煮出富有“小资”意味的香浓咖啡,从而成为台湾第一位由上游生产(种咖啡)、中游加工制作(烘焙),到下游销售(冲煮咖啡),一手包办的“咖啡达人”,也成了古坑咖啡的传承人。
古坑咖啡的复兴契机出现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这场灾难不仅震伤了大地,也重创了台湾经济,各地产业萧条,人心惶惶,此时上任当古坑乡乡长的谢淑亚急于找出一个充满希望的“亮点”来重建古坑的经济。在调研中他发现,古坑有种植咖啡的良好基础,且咖啡又是抚慰心灵的美妙饮品,于是决定将咖啡产业作为古坑的品牌产业,着力打造。他请来张莱恩作技术指导,围绕古坑咖啡这一主题,结合境内风景秀丽的荷苞山、华山以及剑湖山世界主题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展了“探访荷苞山——台湾咖啡原乡”、“云林好山水、古坑竹乡情”等一系列活动,将咖啡产业与观光休闲业进行整合,全面复苏地方产业。
在大家的努力下,原来地处偏远的古坑渐渐有了名气。2003年,古坑乡政府与地方组织及企业合办首届台湾咖啡节,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古坑及其咖啡迅速爆红。此时,喝咖啡在台湾已成风尚,市场培育成熟。借由“台湾咖啡”之名的带动,古坑涌来大量人潮,人潮带来了滚滚钱潮。
为了方便外地游客喝咖啡游古坑,云林县政府特别拨款补助古坑办理免费接驳专车导览服务。一时间,山城人声鼎沸,咖啡及周边产品供不应求,华山地区的庭园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台湾咖啡豆品质高,价格高于进口咖啡豆数倍,当地农民纷纷砍掉槟榔树改种咖啡,古坑成了名副其实的“台湾咖啡之乡”,产业龙头地位不可撼动。咖啡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古坑当地橙子、番石榴等农作物的销售,华山地区的地价因此至少上升了三成。
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前往古坑的车就络绎不绝,从岛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田野山间休闲旅游之后,都会在散布于山坡上的上百家观景咖啡馆中挑一家住下,在那儿悠闲地迎接黄昏。当夕阳西下,夜色弥漫云嘉南平原,远处城市的灯光渐次亮起与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时,他们手里的那杯咖啡正香正醇。这美好安宁的景象,与黄文广南靖咖啡观光园里的异常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