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份,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运行得相当平稳,肉价进入底部调整阶段。
月初,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6.68元/斤;到月末,价格回升到6.78元/斤,月内环比上涨1.50%,涨幅很小。但是,自2013年12月以来,月内环比一直是下降的,本月月内环比能够有所上涨,已经是实属不易了。月末的价格比去年同期的7.25元/斤下降6.48%,同比降幅也在收窄。
月内的最高价是6.83元/斤(4月29日),最低价是6.33元/斤(4月11日),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的幅度只有7.90%,表明月内肉价波动的幅度中等。
从4月份月内价格的走势来看,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个是价格下降的趋势得到抑制,并且有所回升。
经过几个月的连续下降,4月份全月扭转了逐月下降的局面,并且有1.50%的回升,相比3月份月内下降的幅度达到10.27%来看,肉价连续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控制。
二是价格走势相对平稳。
全月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价格差距只有7.90%,波动的幅度中等,相比3月份12%的波动幅度,也是明显收窄。
由以上两个特点,可以得出4月份肉价走势特征:4月份的肉价已经触底,全月的价格走势处于底部调整期。
肉价之所以在4月份进入底部调整期,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个是政府在3月末收储托市的举措遏制了肉价继续下滑的势头,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
一个是过剩产能得到释放,前期惜售、压栏的毛猪已经被市场消化;
一个是养殖场对毛猪过低价格进行抵制,没有了肉价下滑初期的恐慌情绪。
2014年4月份,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加权平均价是6.50元/斤,比3月份的6.57元/斤下降1.07%;比2月份的7.00元/斤下降7.14%;比1月份的8.20元/斤下降20.73%;比2013年12月份的9.50元/斤下降31.58%。
4月份肉价环比下降的幅度比3月份明显收窄。
2014年4月份的价格比2013年同期的7.48元/斤下降13.10%;比2012年同期的8.64元/斤下降24.77%;比2011年同期的9.17元/斤下降29.12%。
在4年同期中,今年4月份的价格是最低的1个月。
2014年4月份日均上市量为2408.93头,比3月份的2323.13头增加3.70%;比2月份的1566.09头增加53.82%;比1月份的2733.1头减少11.96%;比2013年12月份的2095.71头增加14.95%
从日均上市量环比来看,4月份的日均上市量仅仅比销售最旺盛1月份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大幅度地高于同处于销售旺季的12月份。说明今年4月份的销售状况明显好于往年的销售旺季。
4月份日均上市量比2013年4月份的2158.74头增加11.59%;比2012年4月份的1701.17头增加41.60%;比2011年4月份的1770.33头增加36.07%。
今年的4月份的销量,大幅度地高于此前3年任何1年的同期。销量大增,即反映了毛猪供应的充裕,也反映了低肉价对消费的刺激,需求还是比较强劲的。
目前,毛猪的供应仍然存在着过剩的局面,这是肉价低迷的主要原因。但是,经过2、3、4月,产能已经得到比较明显的压缩。从农业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2月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0.8%;3月份同比下降5.1%,环比下降1.6%。能繁母猪的淘汰速度有逐月加速的态势,4月份存栏量下降的幅度会更大一些。因此,现在需要调整对策,放缓对产能的压缩,也就是放缓淘汰能繁母猪的速度。
这里面特别需要强调的有四点:
一、经过几个月的调整 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接近正常的需要量 产能过剩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的缓解
这里面所说的产能过剩主要是指能繁母猪的产能,与毛猪的存栏量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毛猪的存栏量是前期产能的表现,目前的产能需要经过数月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才能转化为存栏量、出栏量。目前产能接近正常需要水平,不等于目前毛猪的供应就达到了供求平衡的状态。目前毛猪的存栏量、出栏量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点从农业部门公布的数据可以得到印证。农业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3月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同比、环比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下降,但是,毛猪的存栏量仍然处于持平的状态。这种持平的状态是前期产能过剩的表现。
毛猪供应充足的状态,由4月份的新发地市场的日均上市量环比、同比都是增加的数据可以得到证明。产能得到压缩并不意味着供应能力就同时受到压缩。
在生猪产能变化与价格波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滞后期,有些人称之为“蛛网效应”。就是在产能下降的时候,肉价并不是同时就会上涨;产能增加的时候,肉价也不是同时下降的。2013年的4月份,产能是增加的,但是肉价却是在逐步上涨的,只有到了10、11月份,产能增加的结果才在白条猪的价格上得到反映。同样,目前产能下降,其结果也是要拖后几个月才能在价格上也是表现。
如果现在继续强调压缩产能,就会使产能压缩过大,数月之后价格会大幅反弹,肉价会继续陷入暴涨暴跌的怪圈。前几次肉价的大涨大跌均是产能调整的幅度过大所致,这一次要汲取前些年的教训。
二、目前肉价的涨涨落落是底部调整的表现 距离肉价真正的反弹还有一段时间
近期,毛猪、白条猪的价格比3月份有所提高,各地毛猪的价格也在小幅波动,大部分地区毛猪的价格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是受到毛猪的供应充足所决定的。也有一些地区毛猪的价格仍然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在价格调整的过程中,有可能今天价格上涨一些,明天价格下降一些,无论是上涨或者下降,均属于价格的调整,不会出现连续上涨或者连续下降的局面,调整的幅度会相对较小。不要仅仅依据今天价格上涨,就认为价格进入上涨通道;也不要因为今天价格下降就认为价格会继续下滑。目前的价格波动主要动力来源于价格的调整,只有供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时候,价格才能够产生实质性的上涨或者下降。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即毛猪的存栏量仍然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企稳回升,仅仅表明目前的肉价已经处于底部,后期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小。但是,肉价在底部运行的时间,仍然需要继续对较高的存栏量进行消化,这种消化的时间长短决定着肉价在底部调整时间的长短。
三、顺时出栏是养殖场的首选
本月之内,肉价环比出现小幅回升,这种回升,并不是毛猪存栏量减少所致,而是养殖场对目前过低的毛猪收购价进行抵制的结果。对低价格进行抵制,需要视市场变化的情况而定。目前肉类消费的能力较强,4月份白条猪的上市量比3月份有较大的增加,月内环比的价格也有所回升,就是需求比较强劲的反映。量价齐涨,需求强劲是主要动力。即使养殖场对低价格进行抵制,毛猪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市场仍然接受有所上涨的价格。但是,这种抵制是有限度的,一旦价格影响到消费,需求减弱以后,消化这些供应过剩的毛猪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延长,肉价实现恢复性上涨的时间就会推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顺时出栏仍然是养殖场的首选。如果认为今后肉价就进入到上涨通道中,惜售的现象进一步蔓延,往往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局。
有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价格波动时的动力时,看到有两股力量在影响价格的波动。一股力量是确实有了价格波动的条件,造成价格的波动。比如供应量减少;比如需求转旺;比如成本下降等等,都会影响到价格的波动。另一股力量就是对这种条件的错误理解。错误的理解往往会放大波动的幅度。
比如当肉价进入上涨通道时,是因为养殖场内的毛猪出栏量不能满足市场上对猪肉的需求造成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养殖场往往会产生惜售的心理,使得供不应求的局面越发凸显,从而进一步推动肉价的上涨。反过来也是一样,当肉价进入下降通道的时候,一些养殖场产生恐慌情绪,提前出栏。使得毛猪供应过剩的现象加剧,价格下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这就是错误的理解放大了波动的幅度。
目前毛猪的价格正处于调整阶段,小幅的波动是正常表现。如果错误理解这种波动的原因,也会放大波动的幅度。而这种错误的理解,往往会会造成一部分养殖场损失的加重。以往类似的情况多次发生,这次最好不要重蹈覆辙。
四、目前的肉价仍然较低,养殖场仍然处于亏损阶段,而且随着亏损时间的延长,养殖场的资金链会越发紧张,甚至出现断口。以前几次严重亏损以后,毛猪的饲料会降低等级,毛猪的体质会明显下降,使得疫病有了可乘之机。2006年肉价低迷以后,出现过疫病;2010年肉价低迷以后也出现过疫病。疫病对产能的摧残往往是致命的。这次肉价的低迷,养殖场要切实做好防疫工作,即使是资金紧张,防疫仍然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