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猪肉价格走势分析
本周,白条猪价格运行比较平稳,与上周类似,同样经历了1个小幅冲高然后回落的过程,回落以后的价格比上周略有回升。
2014年4月25日,新发地市场白条猪的批发平均价是6.50元/斤,比4月18日的6.43元/斤上涨1.09%;比2014年3月25日的6.33元/斤上涨2.69%;比2013年4月25日的7.63元/斤下降14.81%。
周环比小幅上涨;月环比涨幅较小;年同比降幅较大。
本周(2014年4月19日至4月25日)新发地市场白条猪的价格小幅波动,略有回升,运行相对平稳。
本周白条猪的最高价是6.68元/斤(4月21日),比上周的6.65元/斤上涨0.03元/斤,涨幅为0.45%;最低价6.43元/斤(4月19日),比上周的6.33元/斤上涨0.10元/斤,涨幅1.58%。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0.25元/斤,高出3.89%,波动的幅度比上周的5.06%有所收窄。收窄的原因是本周白条猪的最高价、最低价均比上周有所上涨,最低价上涨的幅度略大一些,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差距缩小。
本周的最高价、最低价均高于上周的最高价和最低价,说明本周的价格整体上是高于上周的。而且,本周的出现的最高价与前4周的最高价相比,也是最高的。本周出现的最低价与前3周出现的最低价相比也是最高的。这说明政府收储托市的举措对缓解肉价下行压力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收储结束以后,尽管肉价不时地出现一些波动,而且也有波动下行的可能,但是总体上看,肉价还是略高于收储托市之前并有所回升。收储的作用的确产生托市的效果。
收储之前,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价格相对较低。3月21日至3月27日,白条猪1周的平均价是6.45元/斤,本周的平均价是6.56元/斤,比收储之前上涨1.71%。但是,这种上涨,并不意味着毛猪价格拐点的到来,后期也难以延续连续上涨的势头,仅仅表示收储遏制了肉价连续下滑的趋势,使得肉价在短时间内得以稳定。目前白条猪的价格进入底部调整期。
农产品的价格是生产出来的,调控价格就要从调控生产入手。
目前毛猪的生产相对稳定,产能已经有所压缩,这种压缩是通过3个途径实现的:1个是部分散养户已经退出或者是准备退出;1个是延长能繁母猪的繁殖周期;1个是淘汰退役能繁母猪比较坚决。此外,一些规模养殖场也在探寻新的出路,包括一些上市公司的养殖企业,也在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产能已经得到适度的压缩。
在养殖业中存在着1个“蛛网效应”,就是市场价格对产能的反映总是会滞后一些。当产能过剩时,市场上的肉价并不是即时下降的,而是会拖后一段时间才能够反映出来,所以当去年此时产能已经过剩了,而肉价受到南方仔猪春季流行性腹泻的影响却在上涨。同样,现在产能已经有所压缩,产能过剩的程度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初步的缓解,肉价却仍然存在下行的风险。
蛛网效应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价格波动的周期较长。当肉价已经上涨,养殖场逐步扩大产能的时候,产能并不是即时就可以扩大的,肉价也不能即时就开始下降,而是需要等到产能转化为出栏量时才能在市场上得到反映;同样,当产能已经下降,养殖场的出栏量仍然会较高,就是因为现在出栏的毛猪是前期产能的表现,而不是现在产能的反映。现在的产能,需要等到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得到真正的表现。因此,即使目前产能已经得到压缩,但是由于前期产能较高,目前出栏的毛猪是前期繁育的,仍然会掩盖产能已经得到压缩的事实。
现在需要对产能压缩的程度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评估,冷静地观察产能压缩的幅度,已经不再需要反复强调压缩产能的问题了。如果再继续强调压缩产能,直到肉价出现实质性上涨以后才收手,到那时,人们将会看到,产能下降的幅度已经过大了,肉价上涨的势头会很猛,也会持续较长时间。
现在的价格是1年前产能的反映,并不是现在产能的反映。所以,现在养殖场只要坚持暂时不扩大产能、适度延长母猪的繁殖周期就可以了。等到以前产能较大、存栏量较多的毛猪逐步被市场消化以后,供求关系就会恢复到相对比较平衡的状态,猪肉价格就会有所回升,养殖业会重新回到盈利区间。
现在放缓压缩产能的速度,是为了防止产能压缩的幅度过大,造成以后价格的暴涨。以往肉价的剧烈波动,无不是产能调整的幅度过大造成的。产能之所以调整的幅度过大,就是肉价对产能的反映存在着1个滞后期,是蛛网效应的表现。当价格反映出供应过剩的时候,是1年前产能的过剩,当价格反映出供应短缺的时候,往往是半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时产能的不足。黄浦江冬季漂死猪,春季的肉价仍然下降,只有到了夏季肉价才开始上涨。肉价对产能的反映存在着几个月的滞后期。所以,现在提出放缓压缩产能的速度的问题,就是为了防止产能调整的幅度过大,不必继续淘汰能繁母猪了。
本周,白条猪的日均上市量为2463头,比上周(4月12-18日)的2412.29头增加2.10%;比前2周(4月5日-11日)的2373.71头增加3.76%;比前3周(3月29日至4月4日)的2373.71头增加3.76%;比前4周(3月22-28日)的2392头增加2.97%。
去年同期日均上市量为2219.29头,今年同比增10.98%,增幅比上周的11.44%有所收窄。本周日均上市量同比增幅比上周增幅有所收窄,同样是因为去年此时是去年全年中价格最低的时间段,上市量明显偏大。今年的上市量始终超过去年同期,进入3月份以后,日均上市量同比的增幅逐周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去年同期日均上市量环比的增幅较大,而今年则是日均上市量环比的增幅较小。
本周日均上市量环比是增加的,价格环比也是上涨的,属于量价齐涨,是消费旺盛造成的。不过,根据新发地市场白条猪价格的走势来看,毛猪供应过剩的程度已经有所缓解,肉价继续下行的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消化前期产能过剩所提供的毛猪,需要一定的的时间,只有当这批产能过剩的毛猪完全被市场所消化,毛猪的价格才能出现实质性的上涨,这个时间大约会在7月初出现。在此之前,肉价仍然会在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养殖场仍然会继续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做好防疫工作,是避免产能被疫病摧垮的主要措施。
二、本周鸡蛋价格走势
本周鸡蛋价格经历了1个冲高回落的过程。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鸡蛋的批发价是4.67元/斤,比4月18日的4.49元/斤上涨4.01%;比3月25日的4.10元/斤上涨13.90%;比2013年4月25日的3.93元/斤上涨18.83%。周环比、月环比明显上涨;年同比大幅上涨。
本周鸡蛋价格的上涨和回落,主要是受山东、河北地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上述地区鸡蛋价格较高的时候,一些原来本应该进入北京地区的鸡蛋就流入到上述地区;当流入上述地区的鸡蛋较多以后,那里鸡蛋的价格就会下降,辽宁、内蒙的鸡蛋复又重新进入北京市场,造成北京市场上鸡蛋价格的回落。
目前,原来鸡蛋主产区山东和河北中东部的唐山、秦皇岛蛋鸡存栏量仍然没有恢复,那里由鸡蛋调出地区转化为调入地区。由于那里鸡蛋的价格相对较高,吸引、分流了应该供应北京市场的鸡蛋,造成北京市场鸡蛋的价格连续走高。在这种情况下,北方鸡蛋供应偏紧的局面会继续延续一段时间。
在2月21日的每周动态上,我们提到:“现在,养鸡场可以补充雏鸡了”。2月末,雏鸡价格出现上涨,3月中旬上涨到3.5元/只。当时,鸡蛋的价格并没有出现上涨,所以,雏鸡的价格也一直稳定在这个价位。近期,鸡蛋价格连续上涨,养鸡场补栏的积极性也开始高涨起来,本周,雏鸡的价格上涨到3.6元/只,而且孵化场雏鸡生产的订单已经安排到7月份。也就是说,鸡蛋供应偏紧的局面会延续一段时间,但是,后期鸡蛋的供应仍然会相对充足的。
雏鸡一般4个月“开产”,3月份补栏的雏鸡,7月份开产。所以,北方新鸡进入产蛋期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近期供应偏紧的局面难以改善,目前的高价位有可能会延续一段时间。
在北方鸡蛋价格上涨的同时,南方地区鸡蛋价格却相对稳定,甚至低于北方,南北倒挂。因此,如果北方地区鸡蛋价格继续上涨,原来北蛋南运的局面有可能演化为南蛋北运。
三、本周蔬菜价格走势
㈠基本概况
本周,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继续下降,菜价仍然处于近几年同期的低点。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是2.09元/公斤,比4月18日的2.20元/公斤下降5%;比去年同期的3.19元/公斤下降34.48%。周环比明显下降;年同比大幅下降。
本周内的最高价2.18元/公斤(4月20日),比上周的2.30元/公斤下降5.22%;本周内的最低价2.09元/公斤(4月25日),比上周的2.20元/公斤下降5%。
上周,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4.55%,本周的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的幅度为4.31%,小于上周波动的幅度。主要是最高价、最低价均在下降,最高价下降的幅度较大,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差距缩小。同时,本周的最高价出现在周前期,最低价出现在周后期,表明本周的菜价是在连续下降的,也表明本周价格下降的幅度较大。
本周的整体价格大幅度地低于去年同期,是近5年同期的低点。主要是今年气温普遍偏高,非常有利于蔬菜的生长。特别是最近1个多月,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蔬菜大量上市,许多蔬菜的价格跌到近几年同期的低点。其中大白菜、小白菜、小油菜、小菠菜、香菜、韭菜、茴香、油麦菜、散叶生菜、团生菜、青蒜、芹菜、莴笋的价格,相当低廉,农民朋友的收入明显下降。
此外,长途运输的蔬菜,受到北方产地蔬菜的挤压,价格也跌到低点。比如云南、四川的菜花还没有退市,就受到上海、浙江、福建菜花的挤压;随后,上海、浙江的菜花被河南、陕西的菜花挤出了北京市场。现在,河南、陕西、云南的菜花又面临着河北菜花的排挤。类似于菜花的还有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莴笋、青蒜、豆角类、椒类等蔬菜。前面产地的蔬菜还没有退市,后面产地的蔬菜大量上市,把前面产地的蔬菜排挤出了北京市场。
去年,北京地区进入气象学意义的春天是5月3日,今年是3月14日,比去年提前了1个多月,这种天气的变化,就使得去年产地衔接出现了断口,今年则出现重叠。
除了气温对菜价的影响以外,不可否认的是今年蔬菜种植面积也普遍偏大。其实,去年4月份菜价偏高,达到近5年同期的高点,并不是种植面积减少所致,主要是低温天气惹的祸,不能仅仅依据去年同期价格偏高今年就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本周菜价整体下降,除了蒜黄价格有所上涨以外,大部分品种的价格是稳中有降,而且蔬菜整体供应量仍然偏大。蒜黄价格上涨是因为蒜黄是喜凉作物,近期气温偏高,不利于它的生长。有的蒜黄在生长过程中“着光”,变成“蒜青(绿)”了。
㈡、本周市场的热点话题
1、生姜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生姜批发价是3-8元/斤,上周末(4月18日)的批发价是6-8元/斤,周环比下降21.43%;去年同期的价格是1.5-2.1元/斤,同比上涨205.56%。
本周生姜价格下降,主要是块头较小的生姜大量进入市场,价格明显下降,块头较大的生姜价格相对稳定。块头较小的生姜,是农民在种植生姜时用作姜母(种子)的生姜,在育苗的过程中,没有出芽就不能用作姜母,只好进入市场销售。大批这样的生姜进入市场,说明今年生姜的育种量很大,种植面积也很大。新发地市场的商户认为,今年生姜的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1倍左右。目前生姜长势良好,姜苗已经长到1尺多高。
不过,尽管块头较大的生姜价格目前相对还算比较稳定,很快就会进入下降的通道。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反映,由于生姜的价格连续走高,一部分游资进入生姜的储存行业,把从农户手中收购的生姜储存在冷库里。在地窖里储存生姜,恒温恒湿,一般可以储存2、3年。用冷库储存生姜,以前曾经有人尝试过,储存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4个月,储存时间过长,生姜就会出现腐烂现象。现在,这批生姜储存的时间有2、3个月了,一些储存商开始联系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希望尽快出售这批生姜。有1个商户反映,他1个上午曾经连续接到5个电话,是储存商打给他的,希望把生姜销售给他。
经过冷库储存的生姜,出库以后,难以长时间存放,必须尽快销售、尽快食用。出库以后,如果存放时间过长,也会腐烂。所以,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对冷库生姜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
现在,山东地区进入农忙时节,姜农种植完生姜以后,都忙着给别人当帮工,无暇销售地窖里的生姜。所以,目前块头较大的生姜价格还比较稳定。不过,由于生姜的价格高过,销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近期生姜的销量不及正常年份的3成,几乎是有价无市。因此,农忙过后,地窖里的生姜会大量上市,冷库里的生姜也会大量上市,生姜的价格很快就会进入下降通道。
2、鲜蒜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鲜蒜的批发价是0.8-1.8元/斤,上周末(4月18日)的价格是1.1-2元/斤,周环比下降16.13%。去年同期的价格是2.1-2.4元/斤,同比下降42.22%。
目前上市的鲜蒜主要来自2个产地,1个是云南的大理;1个是河南的开封、中牟。云南鲜蒜,毛蒜的价格在0.8-1.2元/斤左右,净蒜的价格在1.7-1.8元/斤左右。河南的毛蒜价格在1.1-1.2元/斤左右,净蒜的价格1.6-1.7元/斤。云南毛蒜价格之所以低于河南的毛蒜,主要是失水,有些干燥了。
去年此时,河南的鲜蒜还没有上市,市场上只有云南的毛蒜。由于今年河南的鲜蒜上市期比去年提前,今年鲜蒜的价格明显下降。
据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反映,今年大蒜又是1个丰收年,随着北方蒜区鲜蒜的大量上市,大蒜的价格也进入下降区间。
3、红皮洋葱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红皮洋葱的批发价是0.45-0.7元/斤,上周末,4月18日的价格是0.95-1.05元/斤,周环比下降42.5%。去年同期的价格是1.2-1.5元/斤,年同比下降57.41%。
上周上市的红皮洋葱主要来自云南元谋,本周上市的红皮洋葱增加了四川彭州。云南洋葱的价格在0.6-0.7元/斤,四川洋葱的价格0.45-0.5元/斤。去年此时上市的红皮洋葱只有云南的,没有四川的。今年突然增加了四川洋葱,把云南洋葱的价格一下子压了下来。
洋葱的价格在前年是比较高的,去年就扩大了种植面积。去年此时,洋葱的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但是,仍然较高。今年洋葱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价格同比下降近6成,跌幅过半。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反映,到产地收购洋葱,还没有拉倒北京,北京的价格就已经下降了,现在是车车赔钱。
去年12月上旬,云南遭受到霜冻天气的影响,当时包地的商户担心洋葱的生长受到影响,跑到云南一看,回来放心了,说:洋葱没有受到影响,土豆的叶子被冻伤了,土豆会减产。现在,包地的商户虽然没有受到减产的影响,但是,受到四川洋葱的冲击,收入也没有达到预期。
6月份,山东的洋葱就要上市,留给云南、四川洋葱的销售时间已经不多了。后期洋葱的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