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当床倒……”秋风起,又到红茶飘香时。循着古老民谣的韵律,一群年轻茶人聚在古意盎然的福安坦洋茶场。
人群中央,67岁的林鸿立于摇青机旁,手臂沉稳起落。竹筛中的茶叶如获生命般腾跃、碰撞。鬓角染霜,目光却如少年般专注炽热。
“林师傅,这创新型红茶,‘新’在何处?”一名年轻茶人询问。
林鸿动作未停,目光紧锁筛中翻滚的鲜叶:“新在品种,更在技艺!”
“摇青如何才能像您这般娴熟优雅?”另一名学员好奇。
林鸿的回答简短而坚定:“把技艺刻进肌肉,人与茶融为一体。”
一问一答间,年轻一代对“坦洋工夫”中的“工夫”二字,有了切肤的认知——那是技艺与时光的结晶。
在学员眼中,林鸿是茶人,是导师,更是不灭的匠魂。他一生恋茶香、行茶事,与茶相知相伴四十余载。今春3月,他获评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淬火:泥土深处扎茶根
1976年,高中毕业的林鸿随着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溪潭镇岳秀村。蹲在田埂上,他仔细聆听老茶农捏着一芽两叶讲解“开面采”。那缕若有若无的茶香,从此刻进了他的生命。
两年后,他揣着宁德地区农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茶叶专业学生。
农校第一堂课没有课本,只有一把锄头。晨光熹微,林鸿跟着老师在荒坡上刨土开茶园。“茶树的根要扎得深,茶人的脚也要踩得实。”铁锹与泥土相遇,老师的教诲烙印在心,让这个习惯了课堂的年轻人懂得:茶学的起点,是与大地对话。
在武夷山看岩茶焙火,去政和学白茶萎凋……三年求学路,他用脚步丈量闽茶版图,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制茶要领,画满了制茶工具的草图。
那些在农校茶园挥汗的日子,那些跟随老师傅学习“看青做青”的深夜,让林鸿深刻领悟到“茶哥米弟”的分量,将对茶的敬畏嵌进了骨血。
“老师多为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腹有诗书,胸藏丘壑,知行合一。”农校3载砥砺,林鸿读懂了茶树的“根基”:真正的传承,必自泥土深处萌蘖。
1981年,毕业后的林鸿被分配到坦洋茶场。“林场、农场、茶场,当时的条件都很艰苦,易进难出。”背着被褥,忍着心理落差,林鸿走进了那个承载着百年传奇的茶叶加工场。当老场长把一串钥匙交到他手中,并告知其是场里唯一的技术员时,沉甸甸的责任便落在了肩上。
制茶季,晨雾未散,他便带领采茶工穿行茶山,竹篓压弯年轻的脊背。日头西斜,萎凋槽吐出青草气,真正的“战役”才擂响战鼓。“早上采回的茶青,必须马上加工。红茶制作工序烦琐,从鲜叶到毛茶,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揉捻机隆隆转动,林鸿蹲在发酵室记录温度,指尖划过温热的茶叶,感受那微妙的震颤——老师傅说,这是“茶在呼吸”。
茶场老师傅是个“活典籍”。“茶青坠地,如人落尘,万不可踏。”摇青时,老师傅的脚步半日不移。林鸿学着手工摇青,偶有差池,便遭呵斥。
林鸿如铆钉揳入生产线,从采摘到精制拼配,全程把控。“毛茶一出,第一时间组织审评。发现瑕疵,追根溯源,把问题环节揪出来。”彼时坦洋茶场是国内少有的红茶生产基地,产品几乎全部出口。茶叶品质与国家声誉相连,林鸿铁面如山,苛严之至曾令老员工潸然:“国茶声誉,一丝一缕,皆系于此!”
一个寻常制茶夜,火星猝然迸溅,积满茶尘的空间瞬间被浓烟吞噬。抄起灭火器,他毫不犹豫地扑身向前,耳畔回响着老师傅的叮嘱:“茶有命,护茶如护心!”那一刻,他护住的不只是厂房,更是濒于断绝的坦洋工夫血脉。
从技术骨干成长为副场长,林鸿的青春在茶场里淬炼出铮铮茶骨。当望着一批又一批“坦洋”牌红茶装箱出口,他抚过茶样,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茶因时光沉淀而成,茶品映照人品,心若歪了,茶汤必浊。
“一天不学习,就有差距。”打那时起,林鸿每年会订两份茶叶方面的杂志,每次到福州,他都会逛新华书店,买专业书籍。
续脉:千锤百炼守新香
新世纪的钟声掠过茶山,焦灼的雾霭却在福安丘陵间弥漫。彼时,市场上绿茶风头正劲,老茶人守着红茶技艺忧心忡忡。
2004年,一份《重振坦洋工夫品牌,再创福安茶业辉煌》提案,吹响了坦洋工夫红茶复兴的号角。
“红茶市场份额不过5%,何谈创新?”质疑声四起。深谙茶性、亲历过红茶辉煌与落寞的林鸿,比任何人都晓得变革迫在眉睫,于是,一场注定孤独的长旅启幕:审评杯摆成长龙,他每天品到舌头发麻。变量细微调整,香气、滋味便千变万化。
失败,调整,再试……已然数不清多少次从头再来。林鸿的手指被茶叶染成褐色,但对花果香的执着追求,从未停歇。
日复一日在拼配与试制的迷宫中求索,林鸿逐渐摸索出高香红茶制作的关键:将乌龙茶的摇青工艺,大胆引入传统红茶制作;借鉴白茶萎凋的柔和,褪去茶叶中的苦涩。
传承不囿于古。他力推品种与工艺的双重涅槃:大力引种金牡丹等高香茶树良种,并将那历经千锤百炼的创新摇青法,丝丝入扣地融入红茶制作流程。
2016年,花果香红茶终于稳定。那琥珀色的茶汤,漾出清雅天然的水蜜桃韵,入口醇厚回甘,带着独特的桂圆甜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红茶风味的认知。
茶香欲飘更远,标准化是关键。林鸿带领团队走访数十位老茶师、整理上百万字技术资料。从《坦洋工夫红茶综合标准》地方标准到《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再到《花果香坦洋工夫——闽科红》《陈香坦洋工夫》团体标准,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而今,他又一头扎进《花果香红茶制作技艺福建省地方标准》编写中,让新香惠泽茶乡。
2022年冬,喜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坦洋工夫赫然在列。翌年,首届中国红茶大会上,“花果香红茶发源地”的金匾,被郑重授予福安……捷报飞传时,林鸿正引弟子巡看智慧茶园,指尖轻拂新发的嫩芽,感受着一个跨越百年的夙愿终得实现的温度。
新茶香,提升了品牌美誉度,叩开了新市场大门。今年6月,宁德市红茶大赛,福安茶企包揽了花果香红茶“茶王”“特别金奖”;福建工夫红茶民间斗茶赛,300多份茶样同台竞技,福安茶企摘得花果香红茶“状元”桂冠。
扎根:掌心焐热的传承
在坦洋茶场,林鸿开设培训班,白天授理论,夜晚带实操。“技术是茶产业的根,根断了,品牌就是空谈。”培训消息传开,教室里常挤满五六十人,甚至有人扒着窗台聆听。10年间,上千学员已成长为福安茶业中坚力量。
“学制茶,先学做人。”这是林鸿每期培训的开场白。他带徒弟必看工厂角落:“茶碎满地、工具乱放的作坊,做不出干净的好茶。”
2018年退休后,传承步履未停。“摇青要似打太极。”林鸿亲手示范,手腕轻转间,茶叶在竹筛里旋舞。弟子郑国华指尖轻颤,感受叶片的蜕变。他忽然懂得,那掌心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光阴煨出的茶感。
让林鸿欣慰的是,这些年,郑国华闯出了一片天:获评福建省“高层次人才”,摘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举办培训班。
引以为豪的何止郑国华,福建农垦茶业有限公司制茶工程师陈辉煌在追随林鸿的脚步中,渐渐领悟传统工艺火候的秘诀,将经验转化为量化的工艺参数。“这种传承,让我真正理解了‘创新要吃透源头’的真谛。”
数十载茶烟熏染,林鸿从孤守茶厂的青年,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依然奔波于各地茶山,手机里存着最新的茶学论文。有人问他为何不经营茶厂牟利,老人笑得淡然:“我这辈子没卖过一斤茶。技艺传下去,比什么招牌都长久。”
茶山深处,新栽的金牡丹茶苗正抽发新芽,露珠沿叶脉滚落,渗进白云山下那片红土地;坦洋茶场,揉捻机的嗡鸣声持续传来,前来体验红茶制作技艺者络绎不绝。坦洋工夫的茶魂,就在这匠心坚守中,升腾起穿越时空的氤氲茶香。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