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贺兰山的风拂过鹭江之水,当六盘山的云映照鼓浪之波,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之约已悄然走过二十九载春秋。2023年8月,带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厦门市选派7名挂职干部作为厦门市第十三批援宁干部,分赴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固原市彭阳县和泾源县、固原市挂职,开展富有成效的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
700多个日夜的倾情奉献中,援宁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协作地实际,创新协作路径,高质量完成闽宁协作任务,持续擦亮“闽宁协作”金字招牌。近日,厦门市第十四批援宁干部正式从厦门启程,厦门市第十三批援宁干部交上满意答卷,即将凯旋。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动人的帮扶故事,感受山海携手的时代强音。
1.闽宁镇工作组:聚力产业兴镇,提升协作质效。
2022年5月,一场跨越山海的联席会议在厦门与永宁之间架起合作桥梁——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与宁夏永宁县共同谋划,在闽宁镇这片热土上擘画1439.4亩的产业蓝图。随着闽宁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招商为要、服务为本”的发展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
筑巢才能引凤。走进闽宁产业园,纵横交错的市政路网畅通内循环,打通发展动脉;6组智能充电桩,满足绿色出行需求;17套“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让企业人才归属感倍增……该园区创新采用“规划、建设、招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同步提速。
闽宁产业园于2022年9月破土动工,至2024年7月,园区“筋骨”已壮,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即到即用”的优质载体。今年,闽宁镇第二水厂改造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建成试运行,区域供水、排水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精准招商才能激活产业链的新动能。工作组“走出去”步伐铿锵,“请进来”诚意满满:足迹遍及福建、浙江、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重庆等地,主动叩开企业大门;盛情邀请168批次、900余人次的意向客商实地考察,感受闽宁魅力。
带着“山海情”的诚意,工作组取得了累累的招商硕果:成功牵手厦门建发、国贸控股、夏商集团、象屿集团等实力国企,迎来福建大数据集团、广州视源集团、厦门捷能通等行业翘楚落地生根。此外,通过冰果公司“以商引商”,带动其上游企业山东维磁新材料科技公司入驻园区,一条涵盖“研发—制造—配套”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条初具雏形,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工作组深谙“良木栖凤”之理,构建“两地三方政府(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永宁县)+多方国企”的协同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落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工作组还力促永宁县出台《闽宁产业园优惠政策实施办法(修订)》,联动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制定闽宁产业园企业发展政策。
闽宁镇工作组组长,永宁县委副书记、闽宁镇党委副书记陈向辉表示:“一次闽宁行,一生闽宁情。我将把在闽宁镇挂职悟到的革命精神、历练的政治品质、收获的宝贵经验带回厦门,争取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2.彭阳县工作组:鸡蛋变“金蛋”,撬动共富链。
一枚鸡蛋,如何从彭阳县的黄土坡端上福建厦门的餐桌?答案藏在闽宁协作的深情里,也藏在“朝那鸡”振翅高飞的产业密码中。工作组通过全方位参与、全链条投入,实现闽宁资金、技术、市场与彭阳的土地、劳动力精准对接,昔日的“小特产”正加速蝶变为年产值1.5亿元的“大产业”。
两年来,1290万元闽宁协作资金以“支部+合作社+农户”为纽带,撬动12个村集体新建万只以上养殖场,带动全县标准化规模场突破20家。当自动化设备替代了传统人力,当“2060”养殖模式(每个示范村都将培育出20户以上的朝那鸡养殖示范户,这些示范户的存栏朝那鸡数量需达到60只以上)在100个示范村推广,朝那鸡饲养量有望突破200万只,2亿枚优质绿壳蛋正成为农户增收的“金蛋”,实现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
如何让一枚鸡蛋价值倍增?彭阳县给出了“精深加工+品牌赋能”的答案。在闽宁协作综合服务中心,厦门天下集美公司的供应链团队正为绿壳蛋设计“闽宁定制”包装;美禾食品的生产线上,以朝那鸡蛋为原料的“栖凤”鸡蛋卷香气四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彭阳县不仅建成宁夏首个集品牌、加工、电商于一体的协作中心,而且填补了蛋品加工空白——200万枚鸡蛋变身为沙琪玛、蛋糕等休闲食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如今,厦门直营店、宁夏体验店的货架上,“彭扬万礼”区域公用品牌产品供不应求,一枚鸡蛋的旅程,从黄土地延伸到北上广的购物车。
产业发展的终极考题,是农户的笑脸。在小岔乡米沟村,村集体账户上的46万元分红格外醒目——这是朝那鸡产业为“空心村”注入的第一桶金。通过“企业牵头、大户组织、农户自养、订单收购”机制,2000户农户以自养或务工方式嵌入产业链,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集体、农户双增收。
彭阳县工作组组长,彭阳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文杰表示:“未来,我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挂职所得转化为持久动力,推动闽宁协作在彭阳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3.泾源县工作组:鹭江连六盘,托起致富梦。
清晨,宁夏六盘山麓的菌菇大棚里,薄雾轻笼。村民马志强轻抚着饱满的香菇,脸上满是笑意:“厦门专家的技术真管用!菌棒成活率翻倍提升,今年增收八千元稳稳当当。”这份洋溢在黄土高原上的喜悦与希望,正是泾源县工作组自2023年9月扎根以来,七百多个日夜倾力浇灌的民生硕果。
两年来,151人次来自厦门的教师、医生、农技专家组成“帮扶团”接力驻守,一座智慧的“金桥”稳稳连接起鹭江与六盘山。工作组立足泾源资源禀赋,精准施策,以“厦门智慧”赋能全链条发展。
在菌菇产业上,工作组巧妙嫁接“福建技术”与“泾源资源”,促成与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团队的深度合作。如今,一条日产5000棒的自动化菌包生产线高效运转,在科技的加持下,小菌菇爆发大能量——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546户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
泾源县位于六盘山下,植被覆盖率高。工作组创新“大手连骨干拉小手”养殖模式,培育起1300户蜂农,建成68个标准化蜂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泾源蜂蜜”,依托众天蜂业年产5000吨生产线,研发出蜂蜜水、蜂王浆等新品,全产业链产值达6200万元。
依托7.7万亩中药材基地,工作组首创“四包四统一”(供种、耕作、技术、回购全包)联农带农模式。春雪农场带动471户农户参与,亩均收入3000元,更有1.5万亩林地通过林下仿野生种植,悄然变身“药田银行”。
如何让山珍跨越关塞、助农增收?工作组创新消费帮扶路径:投入295万元建成电商物流展馆,孵化6名本土电商达人,新建2家闽宁特产馆;组织企业积极对接各类展销会资源,借力厦门大市场,实现消费帮扶销售额1.84亿元。
据统计,工作组累计推动9700万元闽宁资金精准落地46个项目,更撬动社会力量捐资捐物1946万元。泾源县工作组组长,泾源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吕子明说:“我将带着黄土地乡亲们的期盼、闽宁协作的宝贵经验和党员干部的使命,继续当好连接鹭江与六盘山的坚实纽带。”
援宁干部张小四:甘当“螺丝钉” 跑好“接力赛”
在固原市政府办公楼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操着福建口音的年轻干部匆匆穿梭于各个办公室之间。他叫张小四,来自厦门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2023年8月底挂职固原市政府办公室秘书二科副科长,成为闽宁协作事业中的一颗“螺丝钉”。
“刚到固原市时,干燥的气候让我流了好几天鼻血。”张小四笑着回忆道。但比适应气候更紧迫的,是如何快速融入当地工作。他白天跟着领导调研,晚上研读政策文件,用了一个多月才对闽宁协作的政策了如指掌。
2023年底,国家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工作全面展开。张小四负责整理年度闽宁协作宣传报道资料。面对海量信息,他连续数天挑灯夜战,逐版查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余家央媒的电子版,浏览主要网站,最终筛选出14页目录的精华内容。最难忘的是汇编材料的最后一晚,电脑突然死机,编辑一半的材料无法保存。他强忍疲惫重新编辑,直到凌晨4点才完成任务。“当清晨把材料交上去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张小四说。
在办理“闽宁协作卡”的过程中,张小四遇到了更大的挑战。由于援宁人员信息分散,他不得不逐个联系相关部门。一位专技人才连续三次拒接他的电话,直至收到张小四发去的短信说明才相信这不是诈骗电话。
“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用心用情用力跑好闽宁协作‘接力赛’。”这是张小四对下一批援宁干部的寄语,也是他坚守的工作信条。
4.专技人才风采
“网红镇长”李辉钦:培养农民主播建设电商公共平台。在宁夏闽宁镇,提起李辉钦,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咱自家人!”这位来自福建的挂职副镇长,不仅是福建省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专技人才组组长,而且是当地群众口中的“网红镇长”。
2020年,李辉钦发现宁夏优质农产品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好价钱,他拿起手机,走进田间地头,直播销售枸杞、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累计直播200余场,带动销售额160余万元。他不仅自己当主播,还培养了10名农民主播,组建本土电商团队,推动闽宁镇电商公共平台建设。这种“直播助农+人才孵化”模式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列为典型案例。直播期间,他将平台打赏的1.3万元全部捐给闽宁镇新入学的大学生。“产业造血才能长久致富。”李辉钦深知这个道理。他牵线搭桥引进十余家东部企业,协调社会帮扶资金2000万元。他还深挖闽宁镇文旅资源,拍摄短视频800余条,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成功将闽宁镇打造成“网红打卡地”。2024年,他被授予“闽宁推荐官”称号,成为东西部协作的“形象大使”。从2019年首次援宁到2024年主动留任,李辉钦用坚守诠释了青年担当。今年8月,他再度申请留任,他说:“闽宁镇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每一步发展都让我充满干劲。”
95后厦门“小管家”杜澳:建立招商数据库为两地合作牵线。当电视剧《山海情》的片尾曲响起时,1999年出生的厦门小伙杜澳不会想到,四年后自己会成为现实版“闽宁协作”的主人公。
“来之前领导说彭阳山清水秀,结果第一眼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土。”杜澳微笑着回忆初到彭阳时的“反差萌”。作为彭阳县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最年轻的援宁专技人才,他很快进入角色:白天走访本地企业建立招商数据库,晚上整理闽宁协作项目材料到深夜。最让当地干部惊讶的是,这个厦门青年很快融入西北生活。杜澳现在去牛肉面馆,都会用彭阳话喊“师傅,辣子多些”。“在彭阳的日子里,我收获了比电视剧更真实的故事。”杜澳说,虽然援宁工作即将结束,但他悄悄联系了厦门的企业资源。“回到厦门后,我要当个‘云管家’,继续为两地合作牵线搭桥。”
儿科医生袁林:倾力守护儿童健康 传授先进医疗技术。早上8点,泾源县人民医院儿科诊室已排起长队。诊室里,一位医生正俯身为小患者听诊。他叫袁林,是来自厦门的儿科医生。
2023年,袁林首次来到泾源县人民医院挂职时,面对医疗设施和儿科医生资源短缺,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迅速适应环境,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儿提供专业、有效的医疗服务。除了日常的诊疗工作,袁林还致力于医院儿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他为当地医生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泾源县人民医院儿科的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患儿在这里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袁林医生来了以后,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留住了儿科的病人。目前咱们医院儿科99%左右的病人都可以得到治疗、最终痊愈。”泾源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陈金仓做了这样的肯定。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