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垞海域,渔光互补一地双收,“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闪耀;西埔口村,“科研机构+村集体+农户”的共富联合体点亮辐射育种的农业新路;蒋山海岸,千余平方米的自有育苗场内,正酝酿着新一年的丰收大戏……
今年来,北岸经开区山亭镇通过组织共商、产业共商、治理共商,以党建引领激活“红色动能”,借资源整合撬动“绿色经济”,用多方联动打通“共富脉络”,集成放大产业潜力和共富驱动力,推动“村企同兴业、百姓共增收、共建促共富”,在“和美莆田,共同富裕”的蓝图中,走出“共商共富”、产兴业旺的和美山亭新图景。
治理共商 纾解共富难题
湄洲湾畔,海风骀荡。5月23日下午,位于山亭镇南端的文甲码头轮渡站迎来了周末前夕的登岛小高峰。
文甲码头是通往湄洲岛的换乘枢纽站,年客流量超300万人次,在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气爆棚、车水马龙。2023年,码头附近的妈祖城浪琴湾3处闲置地块被作为临时停车场启用,在小长假期间开放,以缓解游客“行车难、停车难”的困境。
但因管理上存在漏洞,旅游旺季交通拥堵,群众投诉还是时常发生。事关游客体验感、居民幸福感,如何将这偌大的停车场管好、用好?
今年4月起,山亭镇将妈祖城浪琴湾1~3号停车场作为共商共富“试验田”,由镇党委牵头,召集镇属国企、涉及村居的党支部书记、村民代表等组成专班,通过机制共商、民事共议,达成了由周边的西前社区、莆禧村、港里村、东仙社区4个村居(社区)跨村联建、共同经营,以“管理换收益”的发展思路。
全新的智能道闸系统可供10部车同时进出,规整后的1.2万个车位分区更优化,安保、水电、保洁队伍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增收,指定摆摊区域让小摊小贩从“零散经营”迈向“规范创收”……
“伏季休渔没什么事,‘五一’假期就在这里做安保,月收入2000多元,蛮可观的。”山亭镇山亭社区居民周豪杰告诉记者。
党建聚力,实现资源联享、治理联推,将流量红利转化为共商共富的发展实效——今年“五一”期间,参与停车场“试验田”的村居(社区),共获村集体收入10.8万元,带动村民就业超60人次。据统计,该模式下,全年可带动参与管理的村集体增收超50万元,带动超600人次就业。
不仅如此,“全市一张图”,为码头管理吹来了智慧的“风”。
打开全市首个码头智慧管理系统——山亭镇文甲码头智慧管理系统,可以看到,通过遍及各交通干道的探头,AI将自动捕捉违停、拥堵、非法揽客等行为,通过告警,由工作人员调度有关部门或后台党群服务协同中心志愿者前往处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五一”期间,妈祖城浪琴湾停车场日均接待车辆超7000辆,拥堵时长减少70%;5月2日当天,共接待1.6万多辆汽车、7.8万人次游客进出,数据创历史新高。
山亭镇党委书记柯金勇表示,通过党建引领、政企搭台,打造“集体增收有分红、村民就业有岗位”的发展模式,既让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又让村民“动起来”,更在协同管理中凝聚起“共富一条心”的基层合力,实现治理难题跨村解。
产业共商 凝聚共富合力
黄梅时节,小雨霏微。山亭镇上的一处会议室内,却是一派火热景象。5月26日上午,北岸经开区紫菜协会暨协会党支部正式授牌成立,“党支部+协会+农户”协同发展的蓝图在全员热烈的掌声中就此落地。
蒋山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因滩缓涂阔、潮流通畅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村民便在渔业部门的指导下养殖紫菜。目前全村紫菜养殖面积2000余亩,年产头水(干)紫菜4.5万公斤,年产值3500万元,素有“中国紫菜第一村”的美誉。一年时间当中,从泼苗到采收,可带动周边村民1万多人次实现“家门口”就业,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蒋山紫菜的育苗、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销路却迟迟难以打开,到了年底,各家甚至出现紫菜滞销的情况。
“产业升级,需要火车头带动。村里的紫菜养殖户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村民,光靠他们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北岸经开区紫菜协会会长蒋翀雄表示,通过行业引领、方式创新、市场开拓,推动紫菜产业从个体零售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十分必要。
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在“富”,着眼在“共”。“早在协会筹备期间,我们就以公司为主体,向上申请蒋山紫菜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SC认证。认证成功后,紫菜就能在各大网络平台销售,紫菜产业发展的路子也能越走越宽。”蒋翀雄说。
不仅如此,协会成立后,将有效整合30家会员单位,通过抱团合作,利用已注册的“下蒋紫菜”品牌,对紫菜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并通过“头水”与“二水”的溯源区分,统一分级、统一定价,为市场提供有政府背书的优质海产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将党支部建在协会上,围绕产业发展难题和重要事宜,通过众商众议、协商解决,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把方向、作决策、促落实的‘火车头’作用,将广大群众有效组织、动员起来。”柯金勇说道。
党建领航凝聚“红色动能”,村企联动激活“共富引擎”——后续,由协会党支部牵头,邀请科研团队、行业专家到地头,“接地气”“冒热气”的前沿养殖技术直达生产一线,为养殖生产保驾护航;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入食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及电商渠道,进一步延长紫菜产业链,帮助村民拓宽销售路径、提高养殖收益……“支部引领、协会搭台、农户增收”的基层发展新格局逐步点亮。
以改革破题、实干开路,广袤的滩涂地上生机勃发。
眼下,山亭镇正以“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为核心目标,精心规划“一轴串八点、双链强融合”的空间结构(一轴:滨海党建体验轴;双链:红色党建链、蓝色产业链),探索党建联建带富机制,打造“和美山亭,共商共富”示范片区,推动滨海乡镇群众增收、集体增富。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