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清晨,走进大田县吴山镇和洋村,云雾如纱幔般缠绕着层层叠叠的茶山,十余名工人正在茶园里除草。“再过一个多星期就可以采芽头了。”市十佳制茶大师陈大显说。
2009年,和洋村茶产业兴起,陈大显回乡创办瑞边龙茶厂,经过十多年摸索,制茶技艺越发纯熟,多次获茶王赛金奖等奖项。2024年,茶厂生产干茶4000多公斤。
和洋村是大田县主要产茶区之一,有茶园1663亩,还租赁外地茶园约1500亩,茶叶加工厂69家,茶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大田这个地处戴云山脉西侧的山区县,正用一片片茶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大田县作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近年来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在茶树品种改良、茶叶“五新”技术推广、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全面发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齐飞的绿色发展之路。
好山好水出好茶,依托独特的宜茶环境,大田县孕育了众多优质名茶,其中包括从台湾漂洋过海的美人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茶企落户大田县,大田美人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茶文化作为海峡两岸共同的精神纽带,成为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1999年初,大田县第一家台资茶企——福建大田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创办后,吸引了不少台胞到大田共同发展壮大美人茶产业。截至目前,大田县已引进台商合资美人茶企9家,种植美人茶茶园面积1.95万亩,产量946吨,产值达2.35亿元。台资茶企的落户不仅带来先进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也促进海峡两岸茶产业的深度融合。
眼下,大田县通过“专班”服务、“专策”支撑、“专款”扶持、“专场”推广、“专项”交流、“专园”集聚的保姆式服务,建设中国美人茶核心产区,年产美人茶4300吨,占全国美人茶产量的70%以上,荣获“中国美人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等荣誉,“大田美人茶开茶节”被纳入闽茶文化品牌。
青心大冇是制作美人茶的传统当家品种,在历届海峡两岸茶王赛中屡获殊荣。近年来,大田县还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积极鼓励茶农更新茶树品种,改种青心大冇等适制美人茶品种,今年入春以来,当地的茶农和茶企纷纷加大对青心大冇的种植力度,其中,制茶高级工程师李家宝新种植了100亩青心大冇,制茶高级工程师陈大显也种植了50亩青心大冇,为大田县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化赋能,茶叶变身“金叶子”。多年来,大田县积极培育茶旅融合新业态,拓展产业边界,在屏山、广平等重点乡镇建设美人茶生态庄园,挖掘红色茶旅康养、茶文化休闲体验、土堡民俗、研学基地等文化资源,创建了大仙峰·茶美人4A级景区和五龙山生态茶园、灵动济阳2个3A级涉茶景区。通过开发茶园体验游、茶园养生游、茶区自驾游等项目,融合文化体验、文创展示、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茶旅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25万人次,年收入超1亿元。
原创闽南语歌曲《闽一口茶》;在屏山乡举行2024年国际茶日暨第五届大田美人茶开茶节;举办大田县2024年春季红茶斗茶赛;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美人茶文化交流活动在厦门举办……以生态茶为媒,大田县串联起“茶文化交流、茶产业协作、茶科技融合”的动人篇章。
如今,大田县茶园面积从20年前的1.1万亩发展到近10万亩,茶叶加工从10余个小作坊到1310个茶叶加工企业,全县3.5万户农户、近10万人参与茶产业发展,人均年增收5500元以上。
从“藏在深山无人识”,到“茗香四溢天下知”,大田生态茶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真正撑起了百姓的“钱袋子”。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