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杆、围网、捞鱼……连日来,莆田市北岸经开区沿岸海域的各处渔排上,养殖户有条不紊地拉网起鱼,分拣上岸后,肥美鲜活的绿鳍马面鲀、大黄鱼、石斑鱼等各式鱼类陆续流向市场,为老百姓增添一味鲜甜和幸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扶持畜牧业、渔业稳定发展,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北岸经开区海域面积1250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50平方公里,浅海养殖面积25平方公里,贝藻类养殖历史悠久,“蓝色粮仓”丰盈。近年来,该区水产种苗繁育“朋友圈”不断上新,“海上牧场”品类日益丰富,三倍体生蚝、鲍鱼、大连海参、绿鳍马面鲀等系列海产品先后安家落户,持续提升海水养殖“含金量”。
马面鲀安“新家”
海风猎猎,波浪翻滚。在北岸经开区东埔镇东吴海域近岸处,百口环保网箱连片铺展。“绿鳍马面鲀肉肥无刺、营养丰富,可刺身、火锅、炖汤、烤鱼……十分鲜甜。今年第一批马面鲀已经全部售空了,像云贵川、两广以及山东地区的居民都是马面鲀的‘深度爱好者’,一经上市,供不应求。”莆田市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戴伟湘告诉记者。
绿鳍马面鲀俗称“扒皮鱼”,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管理简单、抗病性强等特点,是非常适合近岸网箱和深远海大网箱养殖的高经济价值鱼类,曾是我国海洋捕捞中产量第二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变化,野生绿鳍马面鲀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两年,在我省绿鳍马面鲀人工育苗技术取得突破后,这一高端水产品成为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选择。去年11月,首批50万尾绿鳍马面鲀鱼苗及半成品鱼入驻莆田,在东吴海域成功安家。
选定北岸作为绿鳍马面鲀养殖“试验田”前,戴伟湘也曾带队多处考察选址。“最终选在北岸,是因为这里水温、环境更加理想,加上四季无赤潮,内湾海域受台风影响相对小,更适合马面鲀养殖。”
据戴伟湘介绍,绿鳍马面鲀是杂食性鱼类,养殖过程中会啃食网衣附着物,间接达到清洁网箱养殖环境的效果,加上本身附加值高,经育苗技术改良后的绿鳍马面鲀,养殖产品的鲜嫩度甚至优于野生马面鲀。
绿鳍马面鲀的上市时节可贯穿全年,不同生长阶段的马面鲀都有其消费群体。开春以来,海面上工人乘着小船,将一网一网鲜活的马面鲀收获上岸后,通过冷链物流运往全国各地。戴伟湘告诉记者,鱼苗通常养殖3至4个月就可以陆续上市,大克重的以活鱼销售,小一些的通过冰鲜供应,价格十分可观,第一批绿鳍马面鲀产值大概是350万元。
“下个月准备进行第二批鱼苗投放,我们打算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口渔排,同时轮养篮子鱼、大黄鱼等。此外,着手寻求足够的空间建设育苗场、加工厂、冷库等,进一步探索绿鳍马面鲀陆基育苗、近海暂养、深海野化等接力养殖模式,打造马面鲀成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让绿鳍马面鲀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莆田优品’。”戴伟湘说。
辽参收获正当时
春日里,“海上牧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视线转向东吴海域罗屿岛海参养殖区,这里东临平海湾,西靠湄洲湾,海域面积广阔,水流平缓、水质优良,受风浪影响小,成为海参生长乐园。
迎着海风,养殖工人在黄蓝相间的方形渔排上缓慢行走,他们一边投掷饵料,一边观察海参的长势。随手捞起一网兜,海参个个体形饱满、肉刺挺拔。
蔚蓝海面上,绵延相连的2000口渔排共养殖了25万斤来自辽宁大连的优质海参苗,预计可收获75万斤成品海参。“得益于莆田冬季适宜的气候、优质的海水,我们养出来的海参肉质肥厚、口感紧实,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上乘品质。”莆田市尚九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晨介绍说。
“北参南养”模式在这里落地,即在北方冬季海参休眠前,将海参转移至湄洲湾养殖,经过4个月时间养成成品,以此合理利用南北方海区的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3年11月,尚九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北岸海域投入了“南北接力”的第一批海参苗,并在次年3月中旬收获,试养获得成功。“南方海域冬季水温高,避免了海参冬眠的状况,利用南北方季节性温差,它们可以一直进食,加快生长速度,大大缩短养殖周期。”王晨说。
再过几天,一场海参收获的盛宴即将上演——这些新鲜肥美的海参很快要被打捞上岸,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广大消费者餐桌上的鲜美海味。
“下一个养殖周期,我们计划在莆田海域投放海参苗600万斤。”王晨表示,作为有着超过20年的南北方海参养殖、加工及销售经验的企业,接下来将建设海参加工厂,延伸海参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并大规模投入耐高温海参苗的本地化繁育,实现“闽牌”海参苗自给自足,通过养殖技术创新,将本地优质海参打造为莆田水产新名片。
碧海无垠可耕田。近年来,北岸经开区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深挖“蓝色富矿”,不断打造渔业经济新增长点,助力乡村产业振兴。2024年,该区水产品产量18.78万吨,同比增长5.71%;产值27.92亿元,同比增幅5.2%,位居全市第二。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