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市场整体交易情况平稳,成交量和成交额稳中有升,月环比降幅较大,主要与上月的“中秋”旺季效应有关,同比分别增长10.0%和10.2%。成交量的增幅贡献主要在水果,同比增幅为12.9%;蔬菜起到了助推成交额上升的作用,同比增幅为17.1%。
本地蔬菜量减价涨,台风作用不容忽视。总成交量同比降幅为36.0%,成交量居前10的交易品种为西葫芦、茄子、莴笋、小葱、豇豆、黄瓜、芹菜、苦瓜、豆角和小白菜,同比数据分别为-71.6%、-20.5%、-52.8%、-17.0%、-26.0%、-35.2%、-49.5%、-2.7%、-76.2%和-26.4%,无一例外全处于同比下降状态。主要原因与“黄金周”后期侵袭浙闽沿海的“菲特”台风有关,金华地处浙江中部盆地,受台风正面影响较小,主要影响还是台风带来的强降水。自9月下旬起,金华地区一直处于晴好无降水天气,突遇强降水,瞬间在田间形成“涝灾”,淹没了农作物,同时令农作物含水量过度饱和而枯萎。虽然灾后补种了“鸡毛菜”等速生品种,不过终难改变本月成交量整体下降的局面。
总成交额同比增幅为21.7%。与成交量整体下降形成鲜明对比是以上10个品种的成交均价全处于同比上涨状态,大多数品种增幅都超过了100%,如西葫芦、莴笋、小葱、黄瓜、芹菜和豆角,同比数据分别为+166.7%、+118.2%、+116.7%、+161.5%、+137.9%和+209.5%。成交均价过快上涨的根源依旧是台风影响,主要的上涨区间在下半月,一来本地蔬菜大幅减产推高了菜价;二来宁波、温州、福建等地“缺菜”,带动了本地蔬菜的外销,求大于供的局面直接抬高了成交均价。
外地蔬菜占据主导,量增价惠销售平稳。随着秋风乍起,市场上本地蔬菜的销量进一步减少,日成交量不足百吨,外地蔬菜的占比情况由上月的70%提升至本月80%左右。来源地与上月差别不大,依然以甘肃兰州、山东寿光以及本省未受灾地区为主,总成交量同比上扬10%左右。交易大宗品种有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土豆、大蒜等。受台风影响,浙闽沿海城市所产蔬菜上市量同比锐减,如菇类、番茄、茄子、青椒等,同比降幅超过了30%,好在秋季蔬菜大量上市,来源地广泛,所以未对市场供应产生影响。
成交均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未因为少数蔬菜的减少而导致整体菜价发生变化。
预计下月进入冬季,本地蔬菜上市量还将进一步减少,外地蔬菜所占比例还会有所提升。海南、广东等相对高温地区所产蔬菜将会陆续上市,因长途运输所带来的成本支出,届时蔬菜价格将会有所上扬。
水果销量稳中有升,香蕉价格并未触底。国庆“黄金周”对于水果销售所带来的贡献平平,不如“中秋”旺季般兴盛。本月大宗交易品种有精品水果、苹果、桔子、葡萄、香梨和蜜柚等,成交量数据分别为+28.5%、-18.4%、+32.3%、+20.4%、-17.3%和+26.0%。有别于苹果三大主产区的云南产苹果异军突起,虽然外观一般,但凭借着良好的原生态口感,销量持续看涨。本地产柑橘(早熟品种)陆续上市,日成交量约20吨左右,均价稳定在2.4元/公斤左右,尚未出现前几年的“卖难”情况,市场方将进一步予以重点关注。
近期,媒体多次报道海南、广西等地香蕉大获丰收以至价格暴跌,最低至0.2元/公斤,蕉农损失惨重。但据市场经营户处了解,香蕉成交均价并未如媒体报道如此之低,价格一直徘徊于3-5元/公斤之间,且同比还有小幅攀升。产销地价格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是产地蕉农初期惜售,以至温度上升过快带来香蕉大批同时成熟,失去商业价值,反之七成熟的香蕉因为利于外运,所以价格并未看跌。
预计11月份水果销售情况与本月相差不大,成交量和成交额会产生小幅波动,但波及范围不会过大,还将处于稳中有升的销售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