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网购节降温背后的“新常态”

日期:2022-12-08 11:16:54 字体大小:

眼看“双12”渐渐临近,可很多消费者可能还记不起来今年“双11”是如何落幕的——往年频发“几时几分几秒破纪录”消息的天猫,今年“双11”竟撤掉了滚动数据的大屏幕,给出的官方“成绩单”只是“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这是阿里巴巴14年来首次未公开“双11”成交数据;京东在“双11战报”中也只是表示“超越行业增速,创下了新的成交纪录”,也没有公布最终成交额……各大电商平台的低调,让今年的“双11”显得有些冷清。
尽管各家平台将这大抵归结于“不拼数据拼用户体验”,但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给出了其他解读。
今年“双11”当天零时—19时,新浪微博“双11”相关话题热搜仅17条,同时段占比5%左右,而2018—2020年,该数据则基本维持在26%~30%。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也显示,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42.72亿件,去年这个数字为47.76亿件。11日当日,全国共处理快递包裹5.52亿件,仅为2019年的1/3。
平台低调,氛围也远不如之前热烈,这让不少人认为“双11”已渐式微,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再。
从消费者视角看,网购节或许确实没那么“香”了。“商家套路多,懒得做数学题。”“算下来并不比平时划算多少。”“平时都在买买买,‘双11’反而不知道买什么了。”……大家对网购节“不感冒”的理由五花八门,不再盲目“剁手”确是空前一致,此为“新常态”之一。
这几年,随着各电商平台购物节频次不断增加,以及以即时零售、垂直电商等为代表的电商新业态的兴起,以“双11”为代表的网购节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尽管平台期待通过延长“节日”周期、丰富促销形式等方法带动消费数据增长,但消费者对此却似乎不买账。时间拉长、规则复杂、套路增多与网购节促销的本质相悖,无形中反噬了消费者的热情。
与此同时,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消费者更趋理性化和注重性价比。他们不再盲目“囤货”,转而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实际折扣、售后服务、物流速度等。数据也佐证了这样的“新常态”。天猫数据就显示,今年“双11”美容护肤、女装、男装、彩妆、生活电器等往年传统的强势品类增长趋缓。
在消费者“卷”不起来的当下,平台间的竞争却在不断加剧,此为“新常态”之二。
在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8.4亿的情况下,电商平台显然已经进入存量博弈,增量极其有限。与此同时,各平台之间在强调多属性融合的同时,也在争夺彼此用户。无论是社交购物、电商直播还是物流&B2C模式,都已经不再是划定平台特征的边界,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电商等过去各自崛起时相对差异化的用户人群、品类结构和模式玩法,也在逐渐趋同。
在抢夺彼此流量的过程中,各家平台若依旧能实现各自所言的“稳中有进”,就已充分凸显中国消费的韧性。
在这一过程中,“不拼GMV拼用户体验”自也不是虚话。比如今年“双11”,预售提前,付尾款不再卡零点,推出多地址合并下单功能,物流、退货流程进一步优化等举措,成为平台留住存量用户的着力点。而对商家而言,消费端的理性、平台的冷静,也推动他们采取更加理性、稳妥的经营策略,此为“新常态”之三。
“今年我们放弃了牺牲太多利润的策略,更加注重品类的选择,细分市场的营销差异化,在‘双11’的投放、资源采买方面也更追求投入产出比。”我省某服装企业的电商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几大电商平台的内部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头部商家今年的经营业绩稳中有升。比起流量,他们更重视“留量”,不再押注推短时爆款、刷流量、压低价格等简单粗暴的拉新方式,而是用精准服务留住核心消费群体。数据显示,天猫上现在有42个品牌拥有超过1000万会员,600个品牌拥有超过100万会员,其中大部分品牌会员带来的成交额超过其总成交额的40%。
今年“双11”,可能成为网购节的一个拐点。当理性增长取代野蛮生长,电商平台的竞争也将不再局限于价格,而是如何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挖掘消费新需求、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竞争。简言之,行业进入全方位多维度比拼综合能力的时代,而网购节也需不断变革以适应网购市场变化的“新常态”,即在常态化销售和集中爆发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才能维持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来源:福建日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