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培训,还有名额吗?我要报名。”新型农民郭佳毅说。近年来,大田县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完成率达100%,主动报名者络绎不绝,农民想读书,争着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是好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亮点。
几年来,大田县农广校积极搞好培训,不仅出色完成了培训任务,还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
理清思路,制定方案,规范运作
大田县地处闽中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坡陡田小,耕作条件差,农民纷纷进城成为打工仔,人们戏称村里留下的是“993861”部队,即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面对这样的群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大田县农广校广泛调研、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按照要求抓落实,创新点、培亮点、吸引农民,把农广校办成农民自己的学校,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成农民享受的“红利”。邀请优秀专家来授课,精心挑选培训地点。办班办到乡里、村里,并把上课选择在晚上或避开农忙季节。设置多形式,严格按照要求,室内教学3天,实训2天,每期30学时。
高标准,严要求,真办学
能不能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关键在农民在培训中是否有收获。首先,严肃课堂纪律,实施学员上课签到制度,把想点个卯赚取补贴的学员剔除,让学员感受到是真办学,真教学;严把学员质量关。“宁缺勿滥”为指导思想,从真正从事农业群体中挑选学员,把那些滥竽充数的学员剔除,把培训机会留给真正需要的人;严把师资质量关,挑选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善于用通俗的语言授课的专家吸收进来。坚持跟班听课,并征询学员的听课感受,把符合要求的专家留下,不满意的专家淘汰;严把实训质量关,严格挑选省级龙头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吸收优秀专家授课,同时开展异地办班,在福州和漳州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利用省城等大都市优质办学条件,选派优秀学员参加培训,获取更大的收获;严格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严格按照标准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并积极促进相关政策落地。积极主动与县农行对接,为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小额贷款免担保低息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产业发展;推荐学员参加省厅举办的涉农专业大专班学习,进一步激发学员参训的热情。
搭平台,对接产学研,促进产业发展
每期实训是培训的收官环节,又是学员们相聚一堂开展交流会最佳时候,秉着让学员们认真地学习,快乐的相聚的理念,积极组织开展交流会,让学员们相互间尽情地交流生产、营销经验,探讨发家致富路子,发布合作、协作信息;在交流会上,宣传新型业农民的培育政策,使农民更加了解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走上致富路。搭建学员之间、学员与龙头企业主间交流平台,使培训的效果得以延伸,成为培训的点睛之笔。据统计,近年来,到德化、永春企业实训的十多名学员和3家实训企业合作,实现了发展双赢,为今后招生打也良好的基础。
通过努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成为技术传授器、信息传播器、扶农政策宣传器、创业理念的孵化器和“最后1公里”的连接器。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了技术、获取了致富信息、催生了创业行动。学员吴善标,通过培训开始创业行动,于2018年注册成立了益平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拥有植保无人机2台、插秧机2台、收割机11台,服务面积达2000多亩;学员陈和平,通过培训发展壮大专业化组织,办公场所从桃源镇搬迁至大田县城关,从服务一个乡镇扩大到全县,现拥有植保无人机21台、大中型机耕、机插、机收设备71台;大田县牛岭柑橘专业合作社,地处广平镇苏桥村一个偏僻山坳里,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原先只有一条土路通向柑橘基地,雨季肥料进不去,果实运不出来。该合作社于2018年选派社员至福州参加培训后,技术上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陈进西教授、博导对接,政策上得到了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扶持,对通往柑橘基地的机耕路进行拓宽和水泥硬化。路通了,栽培管理技术上了新台阶,柑橘品质提升了,产量、价格和经济效益都提高了。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