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三措并举做好北京市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日期:2013-07-16 16:31:36 字体大小:

  农产品供应安全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北京市作为全国最大的销地市场,供应安全被提到战略的高度,无论是城市日常运行还是应急供应保障都是市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全国来看,农产品市场具有以下特征:农产品生产具有小规模和分散性,农产品流通具有无序和链条冗长特征,农产品交易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买卖双方地位不对等,信息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平衡、结构性偏紧,例如猪肉、禽蛋、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然而近几年鲜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农产品市场区域流通不畅,引致市场上部分农产品短期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蛛网”特征显著。在此背景下,为了破解市场结构失衡现状,达到保障北京市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目的,当务之急是花大力气、下大决心梳理和做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北京市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提出政策建议。
    坚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区域流通中的主体地位,布局农产品供应平台。从国内外农产品流通方式演变路径来看,批发市场对于平衡供求、价格形成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早期的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发达国家,荷兰、比利时等欧盟国家,还是日本、韩国等近邻国家等都把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最主要渠道。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分别在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就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目前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且仍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汉城的可乐洞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世界第一,在韩国农产品流通中起主导作用。
    中国农产品生产模式与日本、韩国有较大同质性,坚持以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区域流通主体将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供需矛盾、保障北京市农产品供应的有效选择。从实际效果和所占市场份额来看,批发市场流通在北京市最有竞争力和优势,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北京市新发地、大洋路、岳各庄、顺义石门、昌平水屯、通州八里桥、城北回龙观、锦绣大地等17家批发市场蔬菜年上市量达1036.5万吨,占北京市鲜菜交易量的75.8%。从2002年开始,主要农产品上市量年度平均增幅10.3%,远高于3.6%的人口增速。北京市作为典型的销地市场,蔬菜自给率仅有20%左右,需要发挥批发市场作为区域流通的纽带作用。因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突出和明确批发市场在北京市农产品区域流通中的主体地位,以批发市场为农产品流通着力点,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将是有效保障北京市鲜活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有效方式。
    促进和完善批发市场发展的措施包括:一是明确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政府投资、合理布局建设批发市场,改善批发市场交易环境、交易大厅、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优惠政策,发挥价格优势吸引批发商入驻;二是出台《批发市场法》,明确批发市场法律地位,严格食品安全、促进交易公平、加强对批发商的监管,营造良好运营环境;三是推进交易方式由传统的面议交易向拍卖交易转变,提高交易效率和交易的透明度,提高批发商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占有量;四是鼓励我市批发商积极向前后链条延伸,向“直采直销”模式发展,减少流通环节;五是着力发挥批发市场“蓄水池”作用,调节市场余缺。
    提升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合作社在全世界已有1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领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组织,发展模式一直在进行创新和演变,并且形成了欧洲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日韩的综合性合作社模式及美加的跨区域合作社模式等,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应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载体。超过90个国家为合作社开展立法,保障了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2007年我国对合作社立法,近10年来,北京市合作社发展较为迅速,截至2013年一季度,合作社总数达到5625个,其中种植业合作社3463个,养殖业合作社1643个。日本农户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达到年销售总量的90%以上,因此北京市合作社亦应更加注重农产品的销售功能,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顺畅北京市农产品流通销售、做好农产品应急保障,发挥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组织统筹作用,加强其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参与意识,是保护农民效益,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有效路径。
    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包括:一是倡导专业、综合等多种合作社形式共同发展,形成农户与合作社对接,合作社与批发商、零售商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二是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资助等政策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三是定期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合作社的人力资本存量;四是支持合作社采用地理标志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挥信息化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相结合的产物。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农产品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阶段,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量的8%,在所有商品中排名第5。日本和韩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日本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有网上交易市场、网上超市、网上商店等,韩国则是建立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时间节点上,上述国家均是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并发展成为农产品市场流通的重要方式。
    上述国家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电子商务在我国经过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规模迅速壮大,据统计,2012年交易规模达到8.2万亿元,并将呈持续增加态势。相对比来看,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虽有部分农产品开始有网上交易,但是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交易的规模和占比都非常小,仅有个别企业在进行探索,这也说明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还有很大的市场。北京市在鲜活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例如北京天安农业与超市接驳模式、任我在线的社区店与大客户模式、绿菜园合作社的农宅对接模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北京销地市场意义重大,依托批发市场有形的交易实体形成的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农产品电子商务将在畅通信息流和丰富交易方式上做出重要贡献,成为解决北京市农产品供应保障的有效补充。
    北京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举措:一是以高端、有机等高附加值农产品为切入点,带动电子商务链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标准化分类,出台国家或地方标准,这是开展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的问题;三是创新物流模式,鲜活农产品不易储存、运输半径小,为了节约物流运输成本,在物流配送上可能需要更多的冷冻仓储基地进行支撑,探索多仓储、断点配送的物流模式;四是探索建立商户信用档案,降低交易成本。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