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漳州紧紧围绕“人、车、猪、肉、料”等重点环节,采取监测预警、消毒灭源、生物安全提升等综合防控措施,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严防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畜产品稳定供应。
一是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市、县两级政府成立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挂靠农业农村局,强化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对防控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二是推行生物安全养殖模式。集团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公司负责种猪生产,农户负责商品猪肥育;规模猪场实行2点饲养模式,种猪、商品猪分离,避免交叉感染;专业村实行区域防控,统一洗消、统一用车、统一出猪;推动全市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和非洲猪瘟净化场建设,漳州温氏、漳州金伟峰、龙海南太武、漳浦赵木兰等养殖有限公司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获省厅批复,正在加速建设,加紧申请评估。生猪生产迅速恢复,全市生猪存栏远超省政府下达的2021年度生猪存栏107万头任务,为全省生猪稳定供应作贡献。三是加强非洲猪瘟监测。市本级、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等7个市、县(区)建成兽医病原学实验室,通过检测能力比对,获得非洲猪瘟检测授权,开展非洲猪瘟监测。市、县(区)制定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实施方案和2021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等场所非洲猪瘟入场采样监测实施方案,对生猪养殖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运载车辆洗消中心、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生猪、产品及环境样品开展非洲猪瘟专项监测,共开展非洲猪瘟检测29760份;平和、南靖、诏安等县通过国家非洲猪瘟飞行检查;16家屠宰企业全部建成非洲猪瘟病原实验室,开展非洲猪瘟自检;集团企业、规模猪场自备PCR,开展预警自检。四是强化省际防堵。依托诏安雨亭、平和九峰2个省际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加强来自省外动物及其产品的检查,凡是途经我市入闽的动物产品、种猪、小猪均必须持有县级准调证明和动物或产品检疫合格证明,通过上述2个指定检查站报检、查证验物后方可通行入闽。检查站坚持官方兽医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严防省外疫情传入。五是开展消毒灭源专项行动。市级先后2次下拨14吨消毒药,支持全市开展 “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共使用消毒剂42.99吨,消毒乡镇229个次、行政村2444个次、规模养殖场3657个次、交易市场261个次、屠宰场32个次,消毒面积3824.11万平方米。六是落实屠宰环节两项制度。严格落实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派驻官方兽医两项制度,全市16家生猪屠宰企业全部通过非洲猪瘟自检能力验证,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正常开展自检工作。全市共向屠宰企业派驻官方兽医 88 名,基本满足屠宰检疫工作需要。七是实行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管理。目前,全市备案承运车辆122辆。八是排查非法使用疫苗。加强用苗教育,结合春秋防工作,深入重点场所、关键环节宣传非洲猪瘟防控,提升养殖户认识,主动杜绝使用非法疫苗。九是落实举报疫情核查。市、县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咨询和举报,确保疫情信息畅通。十是建立餐厨废弃物全链条监管体系。组织城管、建设、卫健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餐厨垃圾监管,初步建立起收集、转运、贮存和无害化处理机制,九龙岭餐厨垃圾(泔水)处理中心配备15台餐厨垃圾运输车和16名收运专员,开通14条收运专线,处理能力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十一是加强防控技术指导。印发5000本《非洲猪瘟常态防控技术指南》,做到兽医系统人员、养猪企业负责人、猪场兽医人手1册;依托学会、协会平台,举办非洲猪瘟防控沙龙、座谈、培训,邀请国内专家学者现场答疑。同时,结合春秋季集中免疫和平时工作深入关键场所现场指导。
来源:福建动物防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