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海沧街道后井村推进移风易俗焕发文明新气象

日期:2021-09-08 12:50:08 字体大小:

 后井村准大学生分在移风易俗倡议书展板上郑重签名

 

  感谢后井村党委、村委会、乡贤理事会、爱心企业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会认真学习,将来努力回报社会、回报家乡……”近日,在海沧区海沧街道后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移风易俗暨金秋助学活动正在进行。今年刚考上闽南师范大学的周悦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感恩家乡、展望未来。活动的最后环节,后井村两委干部、各宫庙理事和准大学生们一同在移风易俗倡议书展板上郑重签名。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之一,传统的升学宴请往往大讲排场,给村民增加经济负担。通过这样的移风易俗活动,宴请攀比之风被摒弃,耕读传家的向学之风也得到鼓励。后井村党委书记周亚辉告诉记者,后井村的金秋助学活动以村里当年度的准大学生为主要资助对象。从2019年起,助学金中除了村财,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村里5座宫庙的香油钱及爱心企业捐款。2019年以来,共资助95名村中学子,金额超过12万元。

  金秋助学活动只是后井村移风易俗实践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后井村,村民喜事俭办、厚养薄葬,村民们破除陈规陋习,摒弃封建迷信,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新农村生活方式,文明风气已成常态。

  响应号召倡议,推进移风易俗。自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最近几年,村子变化真大!金秋助学活动中,家长代表李金妹欣慰地看着孩子领回助学金。她同记者回忆说,以前办丧事,要请六七支锣鼓队敲敲打打,再摆上二三十桌酒席,一场丧事办下来至少花费六万元。每年的民俗日活动,5座宫庙总共要请上百支各式乐队参加民俗活动,家家户户还要宴请亲朋好友吃喝,大部分家庭要花费上万元。现如今,村里大操大办、宴请攀比成风的情况已经消失。

  2018年以来,后井村积极响应海沧区移风易俗相关规定号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把移风易俗作为家风家训教育的必讲内容。组织村干部、网格员挨家挨户宣传婚事新办、文明祭祖、远离赌博、餐桌文明等倡议。

  在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后井村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订立丧事标准。成立以党员、村民小组长、老人、乡贤等为成员的理事会,遇到有丧事发生的家庭,主动提前介入,做好宣传动员,协助安排和办理相关简办事宜,提倡不办酒席、不得使用名贵烟、购买相关用品要适量、减少乐队数量……通过订立操作性强的制度,让节俭办事的理念逐渐深入民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村红白喜事及民俗日活动节省下来的宴请攀比花费大约有400万元。

  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真心认同。移风易俗之所以在后井村推行得好,村民们普遍认为,与村干部带头做表率息息相关。众多事例中,村两委干部为民抬棺、推行丧事简办的做法被提到的次数最多。

  记者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后井村里相继有老人过世,其中两位是后井村党委委员梁碰龙的至亲。家属在悲痛之余,都想用体面的葬礼送逝者最后一程。当时,正值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梁碰龙第一时间找到亲姐姐和家人,主动做起思想工作。

  特殊时期,为了让村民们减少外出,村干部主动为逝者操办葬礼,慰问逝者家属,送去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并提出为村民抬棺的想法。同时,为了避免人群扎堆,劝导村民丧事从简,村两委成员耐心地与逝者家属反复协调、劝说疏导,努力打开他们的心结。

  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出殡当天,由村两委和68岁退休老村主任组成的8抬棺小队和逝者的十余名至亲,全程佩戴口罩参加葬礼。没有冗长的送葬队伍、没有喧嚣的乐队吹奏、没有铺张的宴席,从家中到村口,后井村村民用简单却庄重的方式逝者走完最后一程。后井村村主任周呈发说:“我们是村干部,就应该为村民服务,没有忌讳,没有二话。

  村两委及党员带头严格执行婚丧嫁娶事宜报备工作以及关于移风易俗管理的相关规定,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也真心认同移风易俗倡议,改变乡村陋习和婚丧嫁娶中盛行的攀比风气,后井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厦门日报,记者 黄琬钧,海沧区政府网)

  编辑:陈志华

来源: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