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书记驻村工作两年多来,村里的产业基础建立起来了,村民创业增收有了新的路子,村容村貌有了大改变。”洋坑村村民说道。
泰宁县开善乡洋坑村是泰宁县3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户43人,村民主要以种植烟叶、水稻及外出务工经商为主。于2018年实现脱贫。
2017年12月,三明市人社局机关社保中心干部朱振被组织选派到泰宁县开善乡洋坑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来,他以村为家,牢记责任,践行初心,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开始谱写洋坑村的脱贫帮扶之路。
用一股韧劲助推脱贫转化
“多亏朱书记的帮助,剩下的近百只土鸭,已经全部卖完,收回现金8800余元,以往一批鸭子,要卖上好几个圩日。”村里的贫困户廖延富笑呵呵地说道。
贫困户廖延富全家6人,因病、缺技术资金致贫,一家人都在家务农,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烟叶、水稻。小孙子身患脑瘫,由于常年需做康复治疗,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重,家庭经济非常困难。老廖前几年也养过鸡鸭,但因数量少、销售时间长及运输等原因造成成本高,利润不多。
在驻村书记朱振的鼓励和帮助下,廖延富把自家的小养殖场围起来,并做了简单修缮;利用2017年学习的散养土鸡鸭养殖技术,开始批量养殖鸡鸭,努力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为更好地解决土特产与市场对接问题,驻村书记尽其所能当好贫困户与市场连接的“销售服务员”,通过人社部门协调安排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户担任保洁员实现就业,年增加万余元收入;近三年累计送上慰问金近三万元,让每个贫困户和困难家庭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量身”定产业促村财增收
洋坑村2018年虽然已经脱贫,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特色产业,这重大的扶贫压力可把驻村书记愁坏了,为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洋坑村脱贫摘帽的同时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他决定从产业扶贫抓起,带领着有创业意愿的村民积极找产业、寻路子。
观赏鱼养殖业近年来所展现的良好发展机遇和社会环境,一下子进入了他的视线。说干就干,朱振带领村两委干部到周边乡镇进行了十余次实地调研,摸清观赏鱼养殖的发展思路和养殖技术,了解到其有广阔的产业前景,如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发展优势。加上洋坑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的地理优势,让朱振确定了洋坑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观赏鱼养殖。
确定了产业项目,他马不停蹄地向上争取资金,市人社局和当地乡党委政府都十分支持他的想法,在多方努力下,共申请到产业扶贫资金50余万元,洋坑村也集体入股70余万元,建成年可繁殖培育观赏鱼500万尾规模的养殖基地,预计年收入可达80余万元,利润率约达40%。
资金问题解决后,朱振主动成了宣传员、指挥员、协调员,带头为村民做思想工作,号召党员和养殖大户率先入股,同时为了打造产业链,形成规模产业,还协调泰宁闽华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技术入股,为养殖户提供鱼苗及统购统销,实现养、销一体化。在驻村书记和当地村两委干部的不断宣传、鼓励下,村民江德荣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决定进行尝试。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于今年5月份,成功注册了泰宁县荣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他的养殖致富路。
江德荣信心满满:“今年年初,朱书记亲自带着我们跑市场实地调研,我们泰宁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租金、人工也相对便宜,非常适合观赏鱼产业,销路也很好,但光是养鱼还不够,朱书记想的远,他说还要形成产业链。买了观赏鱼,就要有鱼缸养殖、鱼食喂养;规模养殖后,就可以打造景观鱼池、垂钓园、亲子活动园……这些,都可以形成产业链一手抓。”
观赏鱼养殖基地项目落地洋坑村后,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丰富该村农业种养种类,成为富有活力的一个特色产业,还将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拓宽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并带给村里贫困户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激活了长远发展的“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户走出了一条脱贫新路子。
回顾驻村以来取得的成绩,朱振笑着说道,这得益于派出单位和当地党政部门的帮助,也离不开村两委与群众的支持。“首先,靠的是党和国家对农村扶贫好政策的保障;其次,有派出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驻村帮扶以来,单位领导多次带队到驻点村调研帮扶,提出了具体帮扶措施。”驻村帮扶以来在派出单位领导的帮助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00余万元,为帮扶工作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