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2日,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技能”赛项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举办。
大赛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0多个部委所主办,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教育局承办,由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深圳市华商联物流报关有限公司等协办。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福建省教育厅职成处一级调研员刘会勇说,“在厦门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具有特殊意义,这是落实教育部与福建省共建厦门职业教育高地的标志性大事,也是对我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大检阅。”
“此次大赛,是在全国职教战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精神的背景下举办的,对‘关务’相关专业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关务人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长唐宁介绍,厦门正在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将借助此次国家级赛事的举办,进一步主动作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近年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按照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有职业尊严的新时代劳动者,以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支撑厦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举办即是对学校培育职业技能人才成效的一个有力注脚。
聚焦“关务技能” 搭建梦想舞台
在为期两天的赛程中,来自全国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师生代表齐聚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紧张有序的气氛中,展开了一场“关务技能”的专业竞赛。
大赛赛务组有关负责人介绍,比赛真实还原关务项目工作场景,体现完整任务。竞赛内容包括通关前知识准备、进出口商品归类、报关单填制、复核报关单证、关务操作方案设计等5个模块。
“比赛重点考核选手进出口商品归类、报关单证处理与质量监控、关务方案设计等职业核心技能,考查选手的逻辑思维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职业素养。”有关负责人介绍,“关务技能”赛项以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关务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世界进出口信用体系与贸易安全、关检融合、全国通关一体化等新业态下的职业标准、国际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融合,推进劳动教育、职业素养培育与职业技能培养三方面相融合,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弘扬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以赛促学 竞技中磨炼真本领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此次大赛的87名学生均来自各省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学生代表队,其中,来自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的3名学生代表我省参赛。
“我们希望通过比赛更好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在关检融合、全国通关一体化等新业态下的创新创业型关务人才。”来自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作为此次大赛“关务技能”赛项的指导老师傅燕文说。
学校商贸系系主任苏颖宏介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关务技能作为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必备基础技能,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学生历年来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屡屡获奖,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
匠心育人 持续精准输送技能人才
一边,通过专业竞赛的开展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另一边,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还专门为此次大赛配套了以“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雕艺大师工作室成果展等活动,倡导学生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特色。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长唐宁介绍,在国家努力推动建设技能型社会,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始终坚持“因城而生,为市则活”的信念,因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持续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向各行业输送能工巧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按照“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和“以奋斗者为本的治校”,逐步形成“产教融合共同发展,大爱匠心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学校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4个,省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3个,省(市)重点示范专业9个,已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一支包括“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在内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2017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3项。近五年,招生录取率98.45%,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本省就业率86%、本市就业率70%。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优质校、福建省示范校、福建省文明学校,办学成效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是福建省最受考生欢迎的高职院校之一。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蒋先立表示,学校将紧紧抓住教育部、福建省共建厦门市职教高地的历史机遇,提质培优,加快发展,助力两岸融合。
(杨珊珊 李玉芬 赖玲玲)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