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机关联乡村,推动力量“下沉”。在全市推行“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行动,筛选1695个机关单位党组织与1635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今年已有5.3万人次机关党员到村调研和蹲点服务,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925个,推动2952个困难问题解决,促成486个新上产业项目,预计今年所有建制村村集体自主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二是民企联乡村,帮助联姻“结对”。在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率先推行“一村一企”结对共建模式,引导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对入村,由村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专注于标准制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推动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全市已有7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62个试点村开展了结对共建,平均带动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三是党建联乡村,营造发展“合力”。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所有行政村开展“党建体检”和村级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创建规范化村党组织1258个、红星村党组织211个、金星村党组织55个,创建率达93.3%。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加强在岗522名驻村第一书记管理服务,对全市新摸排出的103个软弱涣散村和少数民族薄弱村,按照“四个一”措施,一村一策进行集中整顿。四是人才联乡村,打造核心“支撑”。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财政出资5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5000万元“科特贷”产品,鼓励科技特派员参股服务项目,同时将项目上缴税收的地方分成部分,按科特派参股比例三年内给予100%返还科技特派员个人或团队,支持与服务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基层党群工作者到村服务机制,在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南平市籍贯的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中,选拔基层党群工作者到村工作,工资由财政全额保障,2年聘用期内按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收入水平执行,全市共选拔1700多名基层党群工作者到农村一线服务,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