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南镇作为文化遗产资源重要地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其中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三明市级4项,永安市级8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其中安贞堡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溯源祠、江王祠、万金厝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槐南镇层层递进,多策并举,让乡土文化“活”起来,焕发乡村新气象。
保护乡土文化 传统资源“活”起来
近年来,槐南镇致力做好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在抢救、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设非遗传习基地及展览展示馆,保护和展示大量乡村的文化记录、文化场所、文化实物等文化资源和记忆;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积极扩大非遗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完善文化服务设施 百姓乐享文化福利
槐南镇着力资金投入,用于完善提升全镇公共文化设施,通过新建、改造、提升资源整合等方式,不仅为民间剧团提供了演出场地,还开展党员教育、社会公德、普法、科普、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新建安贞文化长廊、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导览、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景区服务质量;通过乡贤招商、土地置换、店面预售、村企联办等多种形式,盘活利用资源,新建西华古银元交易市场,搭建行业交流、资源整合的专业平台,提高西华银元文化的影响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方面更有获得感。
拓宽乡村文化市场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依托古建文化、非遗文化银元文化等特色乡土文化,设计研学游、休闲游、周末游等线路项目,拓宽消费人群;通过安贞雪蔗丰收节、槐南全牛宴及古银币交流会,提高“安贞”品牌影响力,壮大、拓宽槐南乡村文化市场,不仅对加快槐南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起到推动作用,还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在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中,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槐南旅游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槐南有唱曲传承人15人,打黑狮专业队伍12支约120人,扛花梁队伍一支22人,杂剧作场戏54人,2017年至2019年,仅旌鼓商业表演近百余场,演出收入10多万元。安贞堡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已成功获批国家级4A旅游景区。西华古银元交易市场建成后拥有100余间店面,80个临时摊点,可供300个摊位同时交易,年交易额可达12亿元,日平均交易银元可达2500枚,价值超过350万元,本地现有2000多从事银元交易的收藏爱好者,带动了银元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