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为发展方向,近年来漳州市积极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标准化生产理念与实践逐渐在各大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企落地。
漳州市着力培育壮大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农业园区126个,总面积达220万亩,园区产值超过500亿元;重拳打造1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24个国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A 推进农业标准化 让农产品提质增效
农业生产标准化,意味着更多的前沿生态技术与更高的设施水平。在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漳浦官浔镇的一级种猪扩繁生态养殖基地,后备社、配种舍、分娩舍、保育舍的监控画面中呈现了猪仔们在“别墅”里的生活场景。
一只遗传了优质基因的小猪,生下150天后,培育可以达到150公斤,是如何做到的?
“保育室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适宜,先进的环境控制系统,为小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稳定、可靠的自动供料、供水系统为小猪提供干净、可口、营养均衡的饲料。”傲农集团养猪产业福建区总裁万文峰介绍说,傲农的猪舍不仅采用了全自动防控系统,自动控制猪舍里的温度、湿度、通风以及氨气浓度,同时拥有专业的配种测定系统,能分阶段跟踪检测种猪的生长速度、料肉比、瘦肉率等,从中筛选出优秀的公猪与母猪进行后代繁殖。
“再过两个月,这里的第一批2000头种猪就可以出栏了,这将为公司带来2000万元的营收额。”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按标准打造出的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管理先进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使企业获得了优厚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养殖基地的年存栏母猪2500头,每年可提供种猪24000头、商品猪30000头。
在位于南靖县的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百汇绿海的科技智慧生态大棚内,成熟的茄子、番茄等挂满枝头,果肥叶茂。监控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远程操作灌溉系统,一排排蔬菜瓜果种苗尽情享受滋润。
“以前,这里只有个体农户零散种植香蕉、水稻、蔬菜等传统农产品。现在经过改良,均为优等耕地,主要作物为高优蔬菜和高优水果等。”百汇绿海负责人吴亚海说,公司在龙山镇以流转土地等方式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蔬菜生产基地,并配套现代设施农业监控系统、立体栽培系统、作物生长补光系统等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系统,从而实现高效、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管理。
一组数据显示,南靖已建成1个省级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和5个智慧农业示范点。在示范区内,每个品种都有各自的生产标准。以冬季主产的辣椒为例,当地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中,包含了品种选择、分期播种、培育壮苗、整地起垄和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采收等7个生产环节,公司与农户须按“标”作业。
近年来,漳州市制定了近百项农业类标准和市、县级农业技术规范,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以省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重点,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内容相对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2019年创建实施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53个,到2022年,漳州全市将围绕培育茶叶、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创建216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B 树立“示范引擎” 让产业“抱团发展”
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核心是提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去年,我们与海新合作育肥了2400头猪,每头猪的利润有500元钱,赚了120多万元呢。”漳浦县赤土镇陈丁强夫妇高兴地说,公司提供了猪苗、饲料、兽药,并定期派人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与疫苗注射,养出来的猪肥硕健康,还不愁销路,安全又省心。
自养与“公司+基地+养殖户(合作社)”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是福建省海新集团有限公司近两年来探索出的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公司统一供种,按标准饲喂,用标准的免疫程序培育,生猪出栏后根据结算标准计算该批次养殖利润,帮助农民安全增收创收。
“农户的自建猪场需符合生物安全防控要求,安装自动料线,粪污以资源化利用为主的,我们才会租用他们的场地,进行养殖。”福建省海新集团养殖事业部副总经理杨乾勇说。
2019年起,海新集团建成了集饲料生产,母猪培育、肉猪养殖、生猪屠宰、鲜肉销售、冷链运输为一体的生猪养殖产业链。集团现有规模化养殖场75个,去年以来在漳州龙海、漳浦、平和、南靖等县市带动农户120户增收,今年预计可出栏10万头生猪。
“须引导扶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遵从社会认可的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统一的手段实施监测检验,才能保证产品有销路。”漳州市农业农村局质监科科长李开拓说。
当前,漳州市着力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鼓励龙头企业自建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等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企业与农户抱团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共发展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占全省16%;省级182家,全省最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C 夯实“三品一标” 向绿色高质量迈进
在漳浦锦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内,金灿灿的甜椒洋溢着勃勃生机,正等着采摘。公司负责人何来木说:“我们的甜椒主打无公害、有机牌,90%销往北方市场,不愁卖。”
在龙海浮宫镇的际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杨梅林里,通过手机扫描果树上的二维码,便能清楚地看到果树种植各阶段的农事记录。负责人老郭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500亩杨梅树从不喷除草剂与农药,并严格施有机肥,成熟的杨梅摘下来就能吃。
“农户必须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制度,严格记录各类农事活动特别是农药使用记录并上传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浮宫镇农技站站长曾亚明表示,建立可追溯体系是按“标”生产的重要环节。
绿色是农业发展的底色。漳州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为突破口,将农产品质量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努力打造安全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预计到2022年,全市新认证“三品一标”100个以上,累计认证数量可达到600个以上。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总数均居全省前列;2945家生产主体被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食用农产品源头赋码、贴码销售、一品一码。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快检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禽肉、禽蛋等样品42345个,总体合格率达98.91%。
绿色农产品生产离不开良好的生产环境,漳州正加快转变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