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被称为古同安“科举第一村”。如今,这里文创之风延续,以艺术激活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静默的古厝老宅,有了艺术的滋养,变身乡村留文留魂的窗口……
延续传统吟诵成风 文创伴手礼源自明朝
记者走进田洋书院旧址,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水让兴奋地捧出了宝贝:几瓶包装讲究的“沧江洚”。“这是我们的文创伴手礼。在闽南,水代表财,‘沧江洚’三字带三水,寓意‘连中三元’。”他说,现在“沧江洚”量产已达到条件。
说起“沧江洚”,在田洋村颇有历史。据说,这种村里自酿的糯米酒,在村民们生孩子、升学、娶亲、做寿等办酒席时都少不了。据考证,这种米酒的名字源自明嘉靖年间,当时的田洋望族陈沧江高中进士大办宴席时,将此酒命名为“沧江绛”,后改“绛”为“洚”。
“沧江洚”见证了明清时期田洋村“科举第一村”的地位。据文史专家陈金城说,田洋村人是金门移民后代,其中陈沧江宗族在明清时期曾出过两名进士、20名举人、41名贡生,廪生、秀才则数以百计,因此田洋子弟保持了老家传统,吟诵成风。
田洋村不仅出文人,也盛产甘蔗。这得益于田洋地处双溪交汇处,冲积平原有优质水资源和独特的土壤砂石层。由此还衍生出了甘蔗歌、甘蔗酒。
艺术激活乡情乡愁 村民带着古厝“入股”
田洋村桐屿里17号是座古厝,因为艺术家的到来重焕生机。绿藤墙、石子路、竹屋顶……隔壁阿姨赞叹:“没想到洗衣服的水池,养鱼种草后这么漂亮!”
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陈圣燕教授设计并改造的桐屿里古厝,命名为“桐庐归旧庐”。入驻一年多,他被村民称为“新田洋人”。他说,打算重新定位老宅,侧重文化交流和艺术沙龙,希望通过艺术来活化乡村,把周边村民也带动起来。
最近,他在“桐庐归旧庐”开设公益直播课,讲的是绘画和乡村艺术。一名湖南的大二女生慕名而来:“设在乡村的艺术课堂,更有生活气息。”
为了“活化乡村”,田洋村开启了艺术家驻村计划。田洋村对接厦门信息集团,对上坊里46号古厝全方位修缮,下个月完工后就能交房了。“艺术家们已经排队取号,有了工作室就进驻。”陈水让说,预计今年将有10名艺术家驻村。
田洋村民许秀宽把自家闲置老屋提供给瓷板绘画工作室,还出资1万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经营团队负责人徐少杰说,依托艺术创作工坊开展艺术创作、研学等活动,如今每月能接五六个团。(厦门晚报,厦门网,记者黄文水 通讯员 叶少静 余雪燕 洪海沫 何东方,同安区政府网 金肖)
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