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7月5日,央行再次宣布,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央行两次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利率实行有区间浮动,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一大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写照。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启动到全面完成,从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推进到政策性银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到创业板登陆,保险业改革深入推进……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十年来的金融改革,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
2003年,中央果断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付诸实施,从交、建、中、工行相继上市,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启动农行改革,并于2010年成功上市,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圆满“收官”。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13万亿元,为2003年底的4.1倍;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底的17.8%降至2011年底的1.8%;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升至12.7%和10.2%;商业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达278.1%。
近年来,债券、货币、外汇、黄金和金融衍生品等市场建设全面推进,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追求市场化坚定不移的导向,而防范风险则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连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