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乳业收复失地要靠行业力量

日期:2012-01-06 20:26:49 字体大小:

近期,由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进口奶粉受追捧,多个专供中国市场的假“洋奶粉”也“应时而生”,不但品牌保障无从谈起,还有以次充好之虞。在中国乳业跌宕起伏的大背景下,品读这则“一叶知秋”的消息更让人百味杂陈。

  2011年的黄曲霉素事件和乳业新国标大讨论,将稍获喘息的中国乳企再次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新的一年的到来,“喝上放心奶”成为普通百姓的愿望之一,而中国乳制品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也是民众对民族工业的普遍期许。只不过,这个愿望恐怕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也不是仅靠企业就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行业一旦遭遇信任危机,就容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线溃散。当年,以添加三聚氰胺来“提升”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做法长期存在,据报道,现在一种脱霉药正在帮助液态奶在黄曲霉素检验中蒙混过关。这些记者调查能得到的情况,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全然不知?区别在于应对方式是日常细致捕捉相关信息以防微杜渐,还是等到酿成大规模公共安全事件后再去补救?

  企业不是天然地想做道德模范。在国内乳业过往经历的事件中,我们看见的是这样的解决思路:公共安全事件出现,继而才是主管部门或监管部门介入,最后是修改或完善相关行业标准。这个解决之道其实是很多公共政策形成的老路子。新的标准、新的方案、新的管理监督方式以回应公共事件的方式出现,带有明显的善后性质,而这肯定不是最佳的处理手段。只有对行业的日常动态进行及时把握,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修改既有标准和管理方法,投入大量精力完成健全行业秩序的基础性工作,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约束,形成行业内的健康生态。2011年,面对专家公众对“乳业新国标”的质疑,卫生部在答疑的同时表示,正对新国标进行评价跟踪,并根据结果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农业部也开始着手生乳分级标准的制定,这种工作思路或可看做是对以往管理方法的调整。

  在国内乳业遭遇的历次风波中,并非没有独善其身的企业,但很明显,单个或几个企业并没有让消费者扭转对国产奶的消极印象。这说明问题不在小气候,而在大环境有过硬的标准、缜密的监督、守土有责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日常态度,才不至于让中国消费者在“进口”、“国产”两两相权的境地里徘徊。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