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霞浦:争创省级生态县 打造美丽新家园

日期:2014-07-17 23:10:06 字体大小:

霞浦,建县于晋,是福建省海域最大、海岸线最长、浅海滩涂最广、岛屿最多的沿海县份。历史雕琢地理,物产养育人文,多年发展让霞浦享有“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刺参之乡”等美誉,境内拥有杨家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冲半岛省级风景名胜区、日本空海大师登陆地赤岸、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佑禅师出家修行之地—“八闽第一古刹”建善寺等自然人文景观,特别是声名鹊起的“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每年吸引30万以上游客前来拍摄。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霞浦县委、县政府在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围绕“生态型工贸旅游海湾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百姓富、生态美”的战略目标,树立“生态立县”的工作理念,全力——

新加坡虽在海边,但很难看到这么美的沙滩,霞浦的自然美让我舍不得回去,真是不虚此行。”7月15日,在大京沙滩,来自新加坡的素女士不舍地说到,随10000MILES旅行团一行9人当天就要返回新加坡。

山海画廊、迎四海客。近年来,霞浦县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共创成省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环境友好型学校1所、市级以上生态村248个、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8所、市级环境友好型社区3个。其中,崇儒乡等9个乡镇(街道)、水门乡茶岗村等6个行政村,经省环保厅考核验收,推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省级生态县的6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基本达到考核验收要求,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环境污染持续下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着力构建“生态机制”

创建省级生态县,机制是保障。霞浦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萍介绍,为了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坚持从组织领导、规划引领、经费投入、部门协作、监督检查、宣传引导等方面下功夫,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创建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环保、经贸、林业、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为成员的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建立了34个县直单位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县环保局牵头,农业、住建、海洋渔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和整治工作。此外,加强环保“110”投诉平台建设,保证12369环保投诉热线畅通。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原则,编制完成《霞浦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霞浦县生态功能区规划》、《霞浦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等规划,县委、县政府坚持将生态县创建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力度。2010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11亿元,用于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四绿”工程、农田水利设施、水土流失治理等环保事业发展。运用BOT等市场运作形式参与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环保设施项目建设。2010-2012年,全县环保投入分别达到10358.11万元、19441.27万元、40581万元,占GDP比重的1.10%、1.69%、3.03%。

不断完善“生态基础”

在生态县创建过程中,霞浦突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和难点。该县环保局局长张陈新介绍,县里已累计投入资金586万元,先后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改厕工作工程等工程。同时,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契机,加大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及交通、市政、绿化等建设力度。

新建福宁文化公园、九大馆等一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实施山河路、护城河、龙首山公园等景观改造工程,对赤岸大道、福宁大道、东吾路等城区道路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城镇大气、噪声、地表水环境质量均符合相应的功能要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8%,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2.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8%。

完善基础设施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三河是霞浦县城的“母亲河”,前些年,由于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进入河流,市民要求治理三河的呼声十分强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9月出台了《三河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开始了三河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治建设。整治工程自2012年1月动工以来,已投入4600万元,城区防洪能力提高到了30年一遇标准,改善了城区水环境,营造了岸美、水清、宜居的休闲场所,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好评,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三河美景。

基础设施的完善还体现在节能减排和垃圾处理上。霞浦县污水处理厂位于松港街道利埕村,工程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设计,2005年经省发改委批复,一期工程总投资5176.37万元,设计一期规模2万吨/日,二期为4万吨/日;配套管网按二期一次性规划设计,分期实施。

全面发展“生态经济”

霞浦立足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着力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三大生态产业建设。

拥有山海资源的霞浦,不断地运用科技力量来提升农业发展的“生态基因”。在崇儒畲族乡溪边村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内,来自台湾明道大学的学生们这正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该园区规划面积2985亩,其中1020亩为核心区,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滴(喷)灌系统等多种有效措施,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发展,霞浦做到了山海兼顾。利用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对海洋水质的净化功能,有效遏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恶化趋势。为了提高特定海域鱼群的密集度,扩大鱼类的栖息场所,2011年在三沙北澳岛海域开展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农业部支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

同时,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以及设施农业、大棚蔬菜和特色水果,全县通过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认证的茶园面积1.2万亩,建设生态茶园5万亩,建立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3万亩,特别是霞浦晚熟荔枝、绿笋、元宵茶、富锌茶等名特优产品闻名遐迩。

在发展生态工业方面。霞浦加强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去年9月,被列为福建省首批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其功能定位是建设海西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水产品集散基地、蓝色海洋经济及台湾渔民创业园,其功能定位是水产品(食品)加工、冷藏、中转、冷链物流为主,兼有生活居住、商业贸易、休闲度假等综合性功能的工业园区。

工农并重发展前提下,霞浦还大量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打造“中国最美的滩涂”为目标,科学定位旅游形象,加快推进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杨家溪旅游风景区、大力开发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滩涂摄影、生态观光、休闲避暑等旅游项目。2013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59.45万人次,与2009年相比增长84.3%;旅游总收入11.96亿元,比2009年相比增长111.7%,创历史新高。

自2010年启动生态县创建工作以来,霞浦县朝着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美好新家园目标逐步迈进,力争早日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环境优美、生态文明高标准的省级生态县。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