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小的山村,全村只有400余人,但美得精致;它还是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山腰村,但美得有文化内涵。近日,在永春县召开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暨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上,五里街镇大羽村是其中的一个参观点,与会人员给予肯定。
2002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以“突出鹤法,辅以农耕”为基本原则,建设特色文化村,逐渐确立永春白鹤拳第一村的品牌。在这两年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当地不仅完善白鹤拳的鹤寿、技艺与传承,而且延伸拓展至禅修、养生、养老等服务项目,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深度开发,充分整合,极大地激活了大羽村山、水、田、人、文、宅等有限资源。
大羽村是内陆的山腰村,没有湿地,不可能引来白鹤,却是白鹤拳的发祥地,围绕一个“鹤”字拓展鹤文化,衍生出许多文章来做,由白鹤引申鹤趣,由鹤拳引申鹤寿。通过规划设计的文化创意,使其原先没有景观效果的地方变成有景观价值,挖掘乡村历史文脉,借电影《叶问》热映之机,用说故事的方式传承白鹤拳,推销大羽村,形成了“突出鹤拳辅农耕,吟鹤景趣美山村;童叟伴鹤桃源里,鹤祥千禧人永春”的文化创意景观。同时把白鹤拳文化的展示与农耕文化的体验、农产品的展销相结合,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有机农业、配套民宿,以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招揽回头客。这就促进了大羽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达到了做强农业、靓美农村、致富农民的目的。大羽村如今每年迎来了3万多人次的海内外拳师和广大游客,2002年到2013年的十几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至12500元。
笔者由此引发了对文化创意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从各自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同时也可以运用文化创意点石成金、转化资源、彰显特色。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牢牢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此,美丽乡村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为先。我省在前两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羽村只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文化创意点亮乡村之美,创造乡村价值,体现乡村新貌和地域特色,为我省其他地方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提供了示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