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粮油行情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在2009年里,面临着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粮食市场将如何演绎?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国家政策影响
党的十七界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将“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第六次聚焦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确定了“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十字方针,表明了中央维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的决心和信心。
(一)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奠定了粮食价格运行基础
去
年10月19日和今年1月24日,国家两次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三等混合麦为0.83元,三等中晚籼稻为0.92元,就这两次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增长
幅度就达到了16%。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更为今年粮食市场的稳定走势奠定了运行基础。
(二)粮食收购政策保持粮价高位运行
自去年10月以来,中央连续下达了5批国家临时储备收储计划,累计7485万吨,其中稻谷2750万吨,玉米4000万吨,要求这些粮食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公开顺价销售,国家执行这么密集的粮食收购计划,不仅是要激发农民的售粮热情,也是为了稳定粮价在合理水平,防止出现“谷贱伤农、粮贵伤民”的现象发生。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2008年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29180万吨,其中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4175万吨,比上年增加1280万吨,及时稳定了粮价。
(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2008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细化了《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包括粮食初加工、油料植物初加工在内的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免征企业所得税。该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生产率和出品率,而且还有利于减轻粮食初加工企业负担,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降低产品出厂价格,使消费者获益,促进农民增收。
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整体陷入衰退,从2008年二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并且呈继续恶化的趋势,国际粮价也出现大幅下降。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月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前景》报告显示,预计2009年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跌至 1%,较2007年下降2.8个百分点。许多国家都相继出台了经济刺激方案。全年11月我国公布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方案,也为我国的经济刺激行动拉开序幕。国内有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将面临很多困难,但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持谨慎乐观,全年有望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
金融危机难改新能源发展大势。从短期来看,本次金融危机对能源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迅速下跌导致燃料乙醇生产的利润空间正被大量蚕食,有些厂家开始停产或压缩投资规模,从而导致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生产对粮食需求增长的预期下降。目前,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乙醇生产已面临产品价格暴跌、信贷吃紧及过度投资建设等困扰,有些乙醇公司已经遭遇重创。
但从长期来看,全球对石油的需求仍呈上升势头,而石油储量更是有限的,需求和储量决定了油价难以持续下跌;在新能源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成本较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成本在拉近,各国政府也并为因金融危机而改变对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成本和政策是新能源的发展两大推力,油价的短暂回调难挡新能源的发展大势。新能源的发展必将拉动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但国际原油的价格的下跌直接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将会引起国际粮食价格的下降。尽管金融危机引起通货紧缩,但全球通货膨胀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经济萧条阶段的流动性短缺是市场缺乏信心的结果。为遏制金融危机,各国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其中包括连续大幅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了1%,未来甚至有降到零的可能性;各国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市场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流动性短缺;政府发行债务,提高赤字水平救助金融机构。这些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一旦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流动性泛滥将会再次出现。自然在粮油行情中也会显现无疑。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油脂行情需要密切关注。
三、国家粮食库存充裕,调控游刃有余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实现连续5年大丰收,预计,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约52850万吨,同比增加2690万吨,增幅5.4%,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增加约3.2%。尽管目前我国遭受了严重的旱情,但如果今年的损失能够控制在10%以内,小麦总产量将降至2007年的水平。按小麦常年消费量保持在9000万吨至1亿吨之间,减产后的产量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且2008年我国小麦年度库存结余量达到3000万吨。
我国去年收购的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储备粮食共计1亿多吨,加上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国家有充足的粮源调控市场,不会出现因供给紧张而导致价格暴涨的情况。
四、农业生产气象条件的影响
粮食市场对天气非常敏感。气象灾害的轻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的收成、品质和价格。目前,全球变暖现象愈演愈烈,世界上许多产粮大国如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都遭遇了严重干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位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土壤肥沃、草原丰茂、气候良好,素有世界“粮仓肉库”美誉,但布宜诺斯艾利斯、圣达菲和科尔多瓦等几个主要农业省份降雨量创数十年来最低水平,严重的旱灾对阿农业部门造成了重大打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都将不同程度减产。
从国内看,入冬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华北、黄淮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9成,北方遭遇到了近50年以来的严重旱情,这次严重干旱不仅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长,对2009年夏粮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随后国家启动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各方努力下,旱情有所好转,截至2月20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6308万亩,比2月7日旱情最严重时1.61亿亩减少9792万亩,其中河北、山西等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4989万亩,比2月7日旱情最严重时减少10311万亩。有关方面预计,严重干旱至少造成我国小麦产量损失2.5%,最高将可能会达到10%以上。
随着气候条件的恶化,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增产难度增大,2009年农业生产气象条件将成为影响粮油市场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政策、经济形势、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的分析,2009年国内粮食价格将比2008年有所上扬,但需要关注区域性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