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广泛凝聚农民智慧和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日期:2025-10-15 12:45:33 字体大小:

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正在向“从有到优”转变,当前,乡村建设已进入提档升级的新阶段。秉持“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的重要理念,广泛凝聚农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将农民个体分散、局部的利益,整合和凝聚为乡村集体行动的共同意志,基层党组织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心骨”作用。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先,做好政策“转译”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的前提。政策本质上是农民诉求的制度化表达,但政策文件话语与农民日常话语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将乡村建设的宏观政策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土话”。基层党组织要通过这一转化做好政策宣传阐释工作,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其次,整合利益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的关键。在乡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四议两公开”等机制,平衡农民个体利益与集体发展目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如合作社、土地入股等,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建立“村民议事会+专家智库”的协同决策机制,让农民充分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变“要我建设美丽乡村”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最后,提升农民能力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的动力引擎。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系统性能力建设,将农民个体的“我能”转化为集体的“我们能”。通过技能赋能、组织赋能、治理赋能、科技赋能等,培养更多乡村振兴人才,把农民个体力量聚合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集体能量。

构建科学有效的分类体系。首先,建立乡村价值再发现机制。破除“城市中心主义”思维定式,树立城乡融合发展观。先调研当地情况,再制定政策,发展“在地化经济”。其次,基于功能导向与发展阶段实施分类治理。摒弃“一刀切”的治理倾向,把乡村建设项目与村庄实际功能对应起来。比如,具备区位优势或特色资源的产业集聚型乡村,可着力开发经济功能;分布在城市圈、交通圈内,承担“城市后花园”功能的城乡融合型乡村,可致力于开发服务功能;集中在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涵养型乡村,应竭力保护生态环境,履行好生态功能;等等。根据乡村区位、功能、文化、产业等特色,科学确定其发展目标,实行差异化的乡村建设推进策略,走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路子。

打造农村复合型干部队伍。要注重在实践中、在第一线培养和淬炼干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推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沉浸式培养,比如,可以要求乡村干部至少掌握1项农业技能、结对5户农民家庭、主导发展1个本土产业项目等。二是针对乡村干部的考核,将“方言土语”“民俗节律”“生态智慧”等“地方性知识”掌握程度纳入考核指标。三是采用“驻村夜话”“院坝党课”等新型群众工作法,通过“土专家”与“学院派”协同授课,推动干部实现从“外来客”到“自家人”的身份转换。

(摘自《人民日报》2025年10月9日发表、金姗姗撰写的《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

来源:福建日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