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日期:2025-10-11 14:32:00 字体大小:

海湾经济作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前瞻的领域,内涵丰富、价值多元,亟需系统研究、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大陆及岛屿的海岸线长度合计超3.2万公里,所形成海域面积超10平方公里的海湾有160多个。其中,500平方公里及以上、具备良好交通区位及资源禀赋的大型海湾有11个,分别是位于渤海海域的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位于黄海海域的胶州湾、海州湾,位于东海海域的杭州湾、三沙湾、兴化湾,以及位于南海海域的大亚湾、雷州湾、北部湾。

在地理上,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海的U形凹陷海域,也是由地质构造、海平面变化及河流沉积等海陆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海岸线类型。依托这一地理条件,海湾具备了经济引擎、生态屏障、战略支点等多重价值功能。在经济上,海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可承载贸易枢纽、资源开发等功能。例如,全球70%的主要港口位于海湾,60%的国际货物贸易聚集在海湾。在生态上,可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环境,也蕴藏着重要的蓝色碳汇。

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可借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可参考以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为代表的世界级湾区的可行路径。

当前,全球海洋经济进入加速转型和格局重塑的关键阶段。发展海湾经济,对于更好把握全球海洋经济重心东移大势、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可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第一,摸清底数,精准引导。深入开展海湾普查及评估论证,健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建立涵盖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内容的动态数据库。结合主体功能定位,厘清承载空间和开发边界,科学划分港口物流型、制造科创型、能源资源型、文旅融合型、生态保育型等类别及海域立体分层利用空间,精准引导不同类型海湾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

第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环保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基于海洋碳汇核算的生态保护补偿和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海湾经济发展的绿色标准及其认证、评估考核体系,加大绿色循环经济成熟技术、商业模式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绿色航运、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绿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

第三,陆海统筹,开放协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和现代物流网络,增强重点海湾经济承载区域向陆海两个扇面的集聚辐射能力。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充分结合各自在国内国际重点市场腹地、特色业务领域等方面的差异化互补优势,依托基于陆海联运、系统集成的现代港航综合物流服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组织能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深化海湾经济国际合作空间。

第四,创新驱动,联动融合。围绕海湾经济承载区域的重点产业场景化应用需求,在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潮汐能源等领域,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港航交通与物流、能源、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促进重点开发的海湾经济区域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

(摘自《经济日报》2025年9月27日发表、王杨堃撰写的《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来源:福建日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