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别空间组织形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是福建先后获批的两大国家级都市圈,已经成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强化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牵引作用,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两大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是福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重要之举。
◆推动两大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具有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各地的创新要素,并通过高密度的人口、企业集聚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进而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替代传统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二是有助于提升区域协同效能。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占全省比重均在80%左右,两大都市圈联动具有更强的规模效应,并能够形成更强的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等充分流动,推动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协同效能。三是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地缘毗邻、交流密切,可以通过统筹两大都市圈“中心—外围”“城镇—乡村”“沿海—山区”等方面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两大都市圈的产业分工,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保障机制,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
◆福建两大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的现状
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作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在联动和协同发展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是都市圈内联动和协同程度低。福州都市圈核心城市福州与周边市县紧密圈层联系尚未形成,溢出扩散效应不明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强化;厦漳泉都市圈内区域间落差大,教育、医疗、社保、文旅等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低,产业未能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二是两大都市圈间统筹协调机制欠缺。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在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没有建立协调和沟通机制。都市圈内、都市圈间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
◆推动福建两大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统筹福州省会引领作用和厦门辐射带动作用错位联动。推动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要因势利导运用好都市圈中心城市的驱动能力,发挥好福州的省会引领作用和厦门的辐射带动作用。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聚集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省会首位度达24.65%,是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枢纽。福州需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全省各地加快发展。厦门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开放合作的基因历久弥新,并享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正奋力打造东南沿海高水平开放门户,需以高水平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发挥好制度型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推进多层次产业联动,点面结合优化区域布局。产业联动是推动两大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应发挥两大都市圈产业门类齐全、空间格局广阔的优势,推动低成本要素支撑产业向两大都市圈外延、圈外转移扩散,构建其与高成本要素支撑产业的科学分工和兼容发展的空间布局,以产业分工转移的局部行动促进区域全局产业价值链的逐步攀升。针对两大都市圈内不同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发展特征,谋划一批产业功能优势相加、劣势互补的产业融合项目工程,统筹政策协同、招商对接、利益共享等联动机制,以局部项目为多点支撑,聚链成面推动产业融合,力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立足两大都市圈全局谋划“特色产业链图谱”,选取若干资源需求适应两大都市圈联动禀赋的特色产业链,以两大都市圈全局为范畴构建产业链条和发展图谱,避免多个行政区域盲目追求“全产业链条”带来的效率损失,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两大都市圈统一市场的联动效能。
三、推动多维度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畅通要素流动。推进两大都市圈发展应延续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推动空间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等多维度共建共享,打通城乡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两大都市圈内循环与内外循环双促进的要素流动。其一,共建两大都市圈内外一体的城乡空间体系。探索两大都市圈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体系,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为基础,畅通两大都市圈内中心城区、设区市副中心、县城、经济强镇、镇村之间的要素联动,以及对圈外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村的要素对接,增强跨区域资源协调能力。其二,共建两大都市圈内外融合的城乡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服务跟着人走,分级分类差异化布局,优先提升两大都市圈内县城和经济强镇的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至建制村,常态化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其三,共建两大都市圈内外一体的城乡治理体系。探索跨县域行政区的治理体制,创新乡镇片区、村级组织联动治理模式,在两大都市圈内外有联动潜能的毗邻地区,依法依规赋予其部分高层级管理权限,提高两大都市圈内外联动中要素流动的自主决策力,共享区域协调的治理效能。
四、深化全方位山海协作,互联互济提升发展效能。山海协作是推动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联动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两大都市圈发展应抓好机制创新的关键点,统筹都市圈内、都市圈内外两大板块,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一方面,两大都市圈内覆盖了福建的所有沿海城镇,也包含着多个山区县城,两大都市圈联动下的山海协作,首要应当做好圈内协作,增强内循环的良性效应。创新构建沿海城镇发展带对两大都市圈内山区扶持的机制,以圈内为范畴,探索“县对县、乡镇对乡镇、部门对部门”的深层次协作体系,搭建利益联结、联席互访、基建互联、要素互济等常态化协作机制。另一方面,两大都市圈联动需要放大区域溢出效益,降低虹吸效应带给山区的不利影响,便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两大都市圈内外的山海协作,强化两大都市圈沿海城镇发展带对圈外山区的牵引带动作用。应当持续健全已有的新时代山海协作机制,持续推广山海联合招商机制,推动山海资源共享,互联互济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创新探索“反向飞地”发展模式,鼓励山区主动到两大都市圈内沿海城镇发展带设立研发、孵化、人才等基地,通过借势借地借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全方位飞地联动机制,以互联互济提升山海协作发展效能。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