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标纳入安全保障类指标。“十四五”以来,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储备更加充实,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目标,粮食、能源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抗冲击能力不断增强。这些突破性成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为保障国家安全夯实了底座,充分彰显了我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治理智慧。
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警戒线。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居世界首位,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目前,全国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亿亩。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推进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结构性短缺矛盾进一步缓解。“十四五”以来,我国不断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实施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和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玉米产量稳步增长,大豆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逐步缓解部分品种对外依赖压力。推动粮食进口渠道多元化。在巩固传统渠道的同时,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贸易合作,有效化解单一市场风险。
粮食流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粮食生产,一头连着粮食消费,覆盖领域广,涉及环节多。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能够对前后两端起到带动作用。“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能够有效满足粮食收储需要。统筹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确保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优质粮油供给率不断提升。目前,全国涌现出“山西小米”“吉林大米”“水韵苏米”“齐鲁粮油”“天府菜油”等34个省级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引领带动897家优质企业品牌共盈共荣,有效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升级需要。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成效显著,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能源安全保障更强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持续增加,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平稳增长。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突出,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力保障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发挥“压舱石”作用。2024年,我国持续推动煤炭稳产稳供。有序发展先进产能,加快推进储备煤矿建设,增强供给能力和弹性。智能化产能占煤炭总产能比重超五成。全年全国煤炭产量约47.6亿吨。同时,统筹推进煤电项目建设,建立煤电清单管理机制,有序推进规划内项目建设投产,夯实兜底保障作用。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介绍,过去一年,我国坚持强化煤炭在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作用。在煤炭供应保障平稳有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从煤炭开发的源头上加强统筹谋划。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油气安全上。2024年,我国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全国原油产量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
“我国油气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资源接续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胡建武说,2024年,我国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
近年来,我国紧抓油气产能项目建设,重点领域不断突破。聚焦“深地、深水、非常规、老油气田”四大领域,推动海洋油气、页岩油气加快发展。2024年海洋油气总产量突破8500万吨油当量,再创历史新高。页岩油产量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30%以上。页岩气产量达250亿立方米以上,保持稳定增长。
绿色保供成色更足。2024年12月31日,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投产发电。该电站全面投产,标志着千万千瓦级“水风光蓄”一体化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进入新阶段。
玛尔挡水电站的背后,是我国坚持能源保供低碳化发展的努力。2024年,一批重大水电项目核准建设,澜沧江托巴等多个项目建成投产,雅砻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全国水电总装机4.35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5700万千瓦。
风电光伏跃升发展。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基本建成投产。推进“三北”荒漠化防治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截至2025年4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了20.17亿千瓦,同比增长58%;风电光伏合计装机达到15.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了火电装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能源保供工作意义重大。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说,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起点上奋力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储备实力更加充足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国家储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坚实保障。“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粮食和物资储备更加充分,应对冲击的底气更足。
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分秒必争。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有关部门及时启动应对重大灾害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保障受灾地区群众的物资供应。“这充分发挥了国家储备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局稳定的重要作用,彰显大国储备实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说。
“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强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关部门高效率做好应急物资保障,有序组织应急物资采购入库,加强中央和地方应急物资调运信息共享,强化协同联动,提高应急保障整体效能。高标准构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近7000家,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超过170万吨。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近6万家,成品粮油日供应能力超过160万吨;粮食应急配送中心近4000家,日配送能力超80万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落实粮食、能源、重要矿产品、应急物资等关键品类物资储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国家储备家底,优化储备布局结构,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加强国家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功能综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持续完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探索完善国家储备市场调节机制,更加精准地把握吞吐调节的时度效,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维护了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和稳定。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