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高校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增强乡村文化建设合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增效。
资源禀赋契合。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人口外流及老龄化等问题更加突出,大量青壮年对从事乡村文化事业积极性不够,使乡村文化振兴陷入“人才荒”。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有足够的资源可提供乡村文化建设专门人才培养与乡村本地骨干培训,为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注入人才活力。
价值追求契合。乡村文化振兴以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为重要着力点。而乡村地区文化规划及实施能力相对薄弱,在文化保护、利用、发展等方面存在困难。高校以文化传承创新为重要职责,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大量文化人才,这是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潜力所在。
创新动能契合。眼下,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互联网等组成的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振兴开拓新业态、新领域。不过,乡村地区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总体薄弱。高校作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具有数字素养人才聚集优势,能够推动新技术在乡村文化事业中的运用。
发挥高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协同共创作用,需从人才培养、协作平台、服务体系、技术驱动等多个维度整体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体系化的工作格局。
加强人才培养。立足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渠道加强乡村文化相关通识课程建设。例如,开设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文化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和能力,激发其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热情。注重乡村文化振兴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重点遴选与培养输送思维新、视野广、肯吃苦、善沟通的乡村文化振兴专门人才。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提高乡村本地人才的文化建设能力。
建强协作平台。采用点面结合、组织推动和自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高校资源下沉乡村一线。例如,重点共建一批结对乡村,设立乡村文化建设服务站,配备专门工作组,以学术研究为先导,“一对一”量身定做乡村文化发展路径,统筹协调文化调查、规划设计、活动实施,全程全方位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开设“乡村文化建设需求+”网络平台,收集乡村具体项目需求,引导高水平专家团队和师生精准对接,推动乡村出题、高校解题、同题共答、高位实施,定期展示师生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创新成果、典型案例,推进经验分享、成果推广,形成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同时,注重加强与政府、企业、公益人士等的多方联动,汇聚智慧力量,增强协同效果。
完善服务体系。在文化生态塑造层面,组织师生通过开展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乡建、文化展览、文艺表演等,助力乡村空间塑造、文明乡风培育,活跃文化氛围、满足多元需求。在文化保护传承层面,协助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景观遗址、乡土技艺、民俗活动保护利用。在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协助开发乡村文化产品、设计文旅线路、培育文化品牌、开发民俗表演项目、展示传统工艺,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建设研究层面,建立区域乡村文化振兴研究联盟,加强校际协作、跨学科协作,着力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
注重技术驱动。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扫描、录像等形式推动乡村古籍文物、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手工艺品等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对损坏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乡村虚拟现实场景,打造网上乡村文化展馆,沉浸式展现乡村生产生活场景和历史文化传统。推动乡村文化宣传矩阵建设,制作反映乡村特色文化的微视频、微动漫、微短剧,把乡村文化传播与乡村文旅项目、农耕活动、文体活动、直播带货等结合起来,助力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增强乡村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