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农产品消费,结构性问题应有系统性解法

日期:2025-08-13 11:52:33 字体大小: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方案围绕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推出多项举措,以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农产品消费牵着两头: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从全局看,我国农产品供应量足、品丰价稳,农产品消费基本盘稳中向好。然而,当聚焦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我们会看到生产者常常苦恼“好货难出山”“优质难优价”,消费者往往挑花眼也未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好产品。这背后,是农产品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问题应有系统性解法。促进农产品消费,不是简单的多产一点农产品、多卖一点农产品,也不能痴迷于打造一时的爆款。流量时代,爆款年年有。当潮水退去,“天价”农产品登高跌重,一哄而上扩种增产却无人问津,并不鲜见。农产品消费关系国计民生,更应该坚持长期主义,关键在于构建供给、流通、市场全链条协同机制。

优质的供给是基础。绿色有机农产品热卖,原叶茶、鲜果、鲜乳成为新式茶饮标配,低糖水稻等功能性产品走红,农业农村部引导“减油、增豆、加奶”膳食结构……今天的农产品消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吃得好”“吃得健康”正成为农产品消费新趋向。需求端有所呼,供给端有所应。农业生产必须持续优化生产方式,拓展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品类,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让生产者按标生产,消费者按需消费,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畅通的流通是保障。曾经,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与进城“最后一公里”,是老大难的问题。如今,随着产地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的扩容,交通运输条件的升级,电商平台的兴起,节庆展会等消费平台的活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农产品有了更多曝光机会,产区与销区的距离不断缩小。促进农产品消费,应当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发展“预售+集采集配”“店仓一体”“移动菜篮子”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打通流通环节的“任督二脉”。

活跃的市场是关键。消费场景的重构,正在重塑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今天的农产品还承载着情绪价值、情感认同、社交属性与文化共鸣。从火热的“村超”到中国农民丰收节,从休闲采摘到农事体验,当农产品被嵌入不同的场景,与不同的业态有机融合,便有了更多消费可能性。促进农产品消费,不能局限于农产品本身,更要从文化挖掘、体验设计、科技赋能等维度出发,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消费场景,通过场景深度赋能,激活农产品的多重价值。

促进农产品消费,既是扩内需促消费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需要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农民等多方合力,从生产、流通、市场等全链条发力,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用新供给激活新需求,让优质的农产品能够持续“出圈”。

来源:福建日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