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发展

日期:2025-03-31 11:11:17 字体大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推进林业、农垦和供销社等改革”的任务要求,强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加快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我省应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林改策源地引领示范作用,扎实推进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在制度集成、路径创新、机制优化等方面勇于先行先试,以此丰富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兴林富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产权制度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福建通过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赋能收益权等方面深入推进“三权分置”,建立“确权—活权—益权”三步走模式,破解“资产沉睡”困境,实现多方得益。首先,“确权”,明晰的产权界定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调解林权纠纷,完成林业“一张图”与国土“一张图”数据资源的整合、更新与共享利用,夯实林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制度基础。其次,“活权”,产权是一组权利约束,在所有权与承包权保障下,放活经营权更能发挥其权能。建设覆盖全省的“一网全交”林权交易平台,实施免费林权地籍调查服务,提供流转登记、价格评估、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降低流转成本;率先从省级层面推动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有效盘活林下空间。最后,“益权”,产权完整性降低交易成本,助力林地资源资产属性的实现。多层级推进产权益权赋能工作:一是优化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实行小额采伐告知承诺审批,建立更加科学的采伐限额管理机制,切实保障林权权利人依法享有的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健全林权融资体系,在法律层面明确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赋予其抵押融资权能,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三是创新林业资源资产化路径,探索建立林业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推动难以分割的林木资产和林业碳汇资源转化为标准化、可交易的权益凭证,促进林业资源市场化流通。

运用数字技术以破解林业生态价值转化瓶颈,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创新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数字技术通过精准计量(降低信息成本)、智能合约(降低协商成本)、区块链存证(降低信任成本),快速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效率。从模糊估算到动态监测,精准计量生态资产。福建全省所有乡镇、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省属国有林场等配备无人机,开发林长制暨无人机应用管理平台,搭建集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视频监控、护林员网格巡查等为一体的“天空地”立体感知体系,创新“远程监管+现地调度”资源保护新模式;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实时监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差异化补偿与制定碳汇价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林分改造、森林抚育等经营措施,优化抚育间伐技术规程,提升森林经营质量。从区域试点到全域流通,构建生态交易市场。森林生态运营林业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融合“林业金融服务”“一县一数库”“林长制监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数智”林业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更新区块链升级版不断满足多样化林业需求。从单一分配到多元增值,共享生态收益普惠。通过专业碳汇开发公司,将区域范围内未列入采伐计划的商品林作为开发对象,预估整个项目期可以开发的碳汇量,让林农享受到林业碳汇开发带来的收益,实现普惠型林业碳汇开发。

推进产业融合以释放林业经济潜能,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动力。产业融合通过延伸价值链、重构利益链、激活创新链,降低边际成本,拓宽利润空间,形成“以产养林”良性循环。纵向延伸构建全产业链,前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并鼓励种植高价值乡土珍贵树种,从数量、质量全方面为林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后端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全做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聚与企业示范作用。横向拓展培育复合业态,融合“林业+文旅”发展模式,将林业生产与当地特色文化、研学、旅游与康养相结合,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融合“林业+建筑”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竹材建材化,开发竹纤维复合材料、定向重组竹集成材等新型竹质材料,推广竹结构建筑和竹质建材。跨界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三产融合以联农带农,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联合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保障企业原料供应,带动农户增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伐区调查设计等服务,也能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

健全风控体系以破解林业融资困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力支撑。我省林业发展通过构建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系统性破解林业融资面临的抵押物估值处置难、风险缓释难、信用评估难三大难题,通过降低信息成本与风险溢价,压缩林业融资成本。制度性风控构建风险缓释“安全网”。加强政银企合作,相关部门通过搭建农村生产要素服务中心,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林业企业发展特点推出金融产品,探索林产品抵质押贷款;推动成立林权收储担保服务机构,对出险的抵押林权进行收储处置,盘活不良资产;聚焦提升广大林业生产经营者抗风险能力,着力完善保险政策,提升林业风险防控能力。技术性风控打造智能检测“防火墙”。采用“子母机”形式开展防山火智能巡检,“母机”搭载的信号中继设备,为“子机”提供图像、通信、遥控信号接力“子机”开展抗山火智能巡检作业,及时发现火情减少森林损失;为树木戴上了智能生长环,全方位无死角地记录森林生态资源的变化曲线,明确最佳效益采伐林龄,优化水肥管理,为林业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与精准方案。市场化风控创新风险分担“工具箱”。开发碳汇期货产品,锁定未来碳价波动风险;创新开发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保障和增信措施;创新发放花卉“大棚贷”等金融产品,减轻经营主体从事花卉经营的风险;“商业性林木台风气象指数保险”运用科技手段对台风路径及风圈等级进行判定,并以此标准为受灾投保林地启动快速理赔程序,极大缩短了理赔时间,有效分摊了桉树的经营风险。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本文系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