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这就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切入点,统筹推进。总体来说,绿色创新为方向、产业为基础、县域为重点、区域协同为关键。
一、聚焦生态产业化,增强山区绿色发展新动能
福建山多地少,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但生态系统脆弱。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系统推进生态产业化,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是提升山区及农村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生态产业化是将良好生态转化为经济产出的必然要求,且大有可为。我省山区生态资源丰富,但科技、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不足,生态产业化主体可持续的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聚焦生态产业化,以科技创新补短板,在山区农村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加山区绿色发展新动能。一是开展生态产品调查、评估与核算,形成清单、摸清家底、动态更新、建立云平台、分级实时发布信息。二是借助区块链技术搭建透明、可追溯的交易平台,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票、碳票、生态银行等融资机制,创新碳汇、增绿、减排、产粮等交易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多渠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是加强“以竹代塑”产业化技术、新型绿色木质素胶黏剂、新型材料、笋竹果蔬茶菌油药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森林“钱库”功能。四是树立大农业观、大粮食观,探索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林菌、林药、林禽、林菜、林旅等林下经济标准化生产经营技术,明确分散坡耕地的种粮标准,推广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强化森林“粮库”功能,提高山区耕土的利用率、产粮率和经济效益。五是依托武夷山脉、戴云山脉、鹫峰山脉等优越的自然本底、文化资源和交通条件,适度发展文旅康养、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聚焦产业生态化,构建产业区际协同发展新格局
福建的纺织服装、鞋业、食品等20多个传统制造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6+4+5”产业新体系逐步形成,涌现出宁德时代等全球领先企业,但优势企业多数分布在东南沿海,且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与整个产业体系的生态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以产业生态化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数实融合、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体系生态化,构建产业区际协同发展新格局,提升产业体系的绿色竞争力。一是利用数据要素推动主导产业升级融合与绿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强化数据共享,促进厦、泉、福、莆一带两核协同创新,配套产业向山区辐射延伸;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聚焦供应链整合,在沿海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推进龙岩传统机电装备、三明钢材、南平铝材等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业致力于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智能化,以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为支撑,沿海聚焦市场需求抓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面料及加工生产等环节向山区梯度转移。二是加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全省特色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优化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冶金区域创新中心的布局,扩大工业物联网建设,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转型。三是促进新材料研发、新能源技术迭代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定制化、新药研发、精准医疗和海洋高新技术协同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四是优化技术创新中心的布局和共享机制,使山区能更快更好地享受到技术创新服务。
三、聚焦县域特色产业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特色产业链打造的重点。因此,聚焦县域特色产业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革创新,均衡配置城乡公共资源,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协同共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十分重要。一是将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与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综合考虑城乡生态承载力、人口变动、产业基础的实际情况,分级分类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二是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既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树立大食物观和大农业观,依托当地资源,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又要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化品牌与创新,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在巩固提升县域重点产业链的基础上,促进产业梯度发展。同时,还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高效配置,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促进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的协同共进。
四、聚焦山海协作,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范式
在区域发展战略层面加强创新,从教育、医疗、康养、产业转移与承接等操作层面加强落实。一是加强沿海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与山区地市合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与当地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价值共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如沿海工科院校可在三明、龙岩等地设立产业研究院,培养机械制造、新材料、冶金等人才,助力当地产业技术升级。二是从全省范围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山区流动。借助高铁网络、大数据等发展,让人口流动更便捷。推动沿海三甲医院在山区设分院,省内组建医疗联合体,满足山区医疗需求。三是依托山水生态资源,打造特色康养带与生态经济产业带。如依托武夷山的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打造集生态养老、休闲度假、康复理疗于一体的环武夷山康养产业带。四是做好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山海协同共进。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因成本上升、空间受限需向外转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成本较低,具备承接条件。创新山海协作“飞地”政策,统筹推进“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的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出台沿海向山区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加强山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沿海企业将总部和生产环节有序向山区转移,实现沿海“腾笼换鸟”,专注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强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山区就业岗位,夯实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和人口基础。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农村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