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摇荡碧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2月8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光明媚,江天一色,一群群鸟儿在滩涂、水面和人工岛觅食、嬉戏,间或向天空飞起,处处呈现鸟的天堂的和谐景象。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稀有物种众多。然而,由于长期填海造地、围垦养殖,甚至违规排污,这个湿地生态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生态一度濒危。2002年4月,看到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作出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卫战”从此开启,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显著成效。如今,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鸟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1.7%,每年在这里迁徙停歇和越冬的水鸟超过5万只,吸引了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栖息觅食。近年来,这个湿地先后荣膺“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等称号,还先后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从生态濒危到鸟的天堂,闽江河口湿地是如何蝶变的呢?又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从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设立起,这片湿地开启了逐步升格的进程,2007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充分说明这片湿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一项项得力保护举措扎实落地。清退养殖面积3197亩,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除治后恢复种植红树林、芦苇等乡土植被2600多亩。成立管护队伍,防止捕鸟和破坏滩涂等行为。两幅卫星遥感照片显示了闽江河口湿地“人退地进”的情景:本世纪初,遍布养殖场和鱼塘的画面呈现大片的黑色,如今绿色连片成面,构成美丽画卷。
闽江河口湿地是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节点。这样的生态节点,守护难而损毁易,需要以水磨功夫做细做实各项工作,让湿地美景长在。我省有许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都是重要的生态节点,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经验值得借鉴。
合理利用提升价值。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而位于保护区外围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则向游客开放,已成为4A级景区、生态旅游“网红打卡点”。公园内设置2000多米长的观光栈道,游客可经栈道进入湿地深处探秘。同时,建成了博物馆、观鸟屋……可以开展观鸟、研学、康养等活动。许多专家、学者、大中专学生及青少年夏令营师生前来考察、研究、教学实习,较好地发挥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教学培训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不追求最大的游客量,而是采取措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加强保护、凸显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对生态节点进行合理开发,增强旅游、科研等功能,将使生态节点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充满生机活力。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