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厦门:“六个一”助力农渔民转产就业

日期:2014-02-19 22:27:11 字体大小:

在协议书上签下自己名字,新店刘五店社区老高的心里暖流涌动。几天前的一个上午,他和社区的其他十多位被征地人员一道,在几分钟之内就办好了“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贷款”手续。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翔安区全面推进“收入倍增行动”计划,在着力破解失海(失地)农渔民“转产难”的同时,不断把他们纳入社保范畴。如今,翔安推出的“六个一”,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津津乐道——明确一个目标、专设一个机构、探索一套机制、完善一套政策、培育一批典型、打造一批基地,它们如同六条坚实的纽带,强力把失海(失地)农渔民拉入幸福新生活。

  每年逾7000人实现转产就业

  “一个目标”,凝聚着多少翔安困难群众的憧憬。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翔安以转产就业为重点,将政策、资金更多地向失海渔民倾斜,确保每年实现转移就业超过7000人,三年内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有1人、力争2人充分就业;以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将60周岁以上失海(失地)农渔民全部纳入社保范畴。与此同时,翔安还将以发展股份经济为方向,力争每个失海失地村(居)都规划预留发展用地,策划生成项目,增加财产性收入。

  “一个机构”,如今成为翔安失海(失地)农渔民转产就业试点工作的强有力保障。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翔安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组,让试点工作有领导抓,有专人管。

  “明视达眼镜”前天在翔安大学城附近正式开张。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它的经营者、年仅32岁的蔡江耀,先前也是一名失海渔民。谈及自己的成功,蔡江耀念念不忘翔安区探索出的“一套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目标责任机制、政策创新机制、先行先试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据了解,在全市率先开展转产就业试点后,翔安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大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10条政策措施,大大提高了政策覆盖面和“含金量”。

  转产就业各阶段都能享受优惠政策

  翔安内厝镇莲塘,一片食用菌培植基地绿意盎然。“一花独秀不是春”,在其经营者林金榜的计划中,他将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推广开来,打造新型农村“1+1”工程,即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共同发展致富,为村民们提供菇房和菌筒,再回购成品菌,这种公司加农户的方式,预计将让每户农户年增收2万-3万元。

  “助力”林金榜远大计划的,还是翔安区为推动农渔民转产就业所大力完善的一套政策体系。《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翔安区贯彻〈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推进失地失海农渔民转产就业工作试点方案》,按农渔民的年龄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将就业创业、社会保险、职业教育、项目推进、人居环境等方面政策落到实处。

  学龄阶段、就业阶段、创业阶段、老龄阶段——每一阶段的人群,都能沐浴在政策的阳光里。例如,在创业阶段,翔安区对创业者给予最高30万元、最长2年的贴息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助。

  “典型”和“基地”发挥榜样及示范作用

  拉动农渔民转产就业,不能没有榜样的力量。而翔安区“六个一”中的“一批典型”,所积蓄的就是这样的能量。鉴于大嶝街道农渔民失海失地情况的典型性,翔安把大嶝街道作为全区转产就业试点街道,并培育双沪社区这一典型点,通过扶持传统手工业、协调驻嶝市级国企助力转产就业、发展旅游产业、加大劳务输出、加强本地就业安置、发展高优农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强力推进转产就业试点工作。而近期,翔安又将翔安南街、新兴街、厦大学生街作为创业典型点加以培育,以此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以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为代表的“一批基地”,也在迅速崛起。它们,无疑是翔安区失地失海农渔民共同的“家”,对此,翔安区的思路早已明晰——通过搭建基地,并给予税收、租金的优惠,吸引更多的手加工业者涌到翔安,从而以点带面地为农渔民铺就转产就业的新的康庄大道。

  【名词解释】

  “六个一”

  明确一个目标确保每年新增转移就业超过7000 人,三年内基本实现失海失地农渔民尤其失海退养渔民平均每户有1 人、力争2 人实现充分就业。

  专设一个机构调整翔安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及五个工作组。

  探索一套机制初步形成科学决策、目标责任、政策创新、先行先试、经费保障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完善一套政策在民生“新十五条”的基础上,针对农渔民不同年龄段,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险、职业教育、项目推进、人居环境等政策。

  培育一批典型将大嶝街道作为全区转产就业试点街道,培育双沪社区和创业街典型点,同时把马巷镇琼头社区、新店镇欧厝社区作为推广点。

  打造一批基地在大嶝、新店、马巷筹建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集“转产展示、信息发布、就业培训”、手工加工业业务集散和加工生产“三个中心”为一体。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