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大田:生态指标更硬“绿色捷报”频传

日期:2014-02-08 22:08:48 字体大小:

大田县吴山、谢洋等5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大田县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的验收……

 去年,大田县“绿色捷报”频传,这得益于该县近年来不断“调硬”生态类指标,并且对GDP整体指标适当“调软”。

 从2010年开始,大田县调整了原有的乡镇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新机制将18个乡镇分成工业类、生态农业类等,引导各个乡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在生态农业类乡镇,删去了“新增工业项目固投”等指标,增加生态建设、林业保护、美丽乡村等指标项目。生态类的指标分值也不断攀升。

 地处高山区的吴山乡,原来因工业短腿,年年考评落后。新的考评机制出台后,该乡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茶,现全乡茶园面积人均1.8亩,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产茶明星乡镇、省级农民创业基地,强势的茶产业还辐射到周边乡村。

 新考评机制实施后,各乡镇的GDP压力越来越小。划入生态农业类的谢洋等8个乡镇结合当地生态优势,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茶园改造、林下经济培育等生态产业发展,成为县里生态创建的领头雁,率先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

 生态指标硬起来了,县里各地自然注重在项目建设等方面把好“生态关”,做好产业与生态互促共荣。

 以省级经济开发园——京口工业集中区为纽带,大田县向建材水泥、机械铸造、轻纺新型面料等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一批高耗低能企业与项目,引导发展生态工业。

 在生态创建过程中,该县积极进行造林绿化工作。在2011年全省大造林活动中,省里下达给大田造林绿化任务19.7万亩,该任务量在全省列第二位,三明市第一,大田县超额完成该任务,绿化面积居全省首位;大田县还采取措施,完成矿山水土流失治理10.36亩,总结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典型引路、常态管理”的治理经验。

 在推进县里主导的高山茶产业过程中,秉持“生态兴茶”战略,大田在茶叶的选址、种植、管护、加工等环节均注入“生态因子”,环环相扣。

 自2008年以来,该县全力推进现代茶业生产项目,通过茶园套种阔叶林木等方法,持续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成生态茶园建设23288亩。

 去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出“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大田名列其中,我省仅此一家。守好青山,抱得“金山”,大田全县20%的群众已加入到茶产业链,涉茶产值约10亿元。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