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发展目标
到2026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稳定有序、产销衔接顺畅、市场布局合理、供应多元丰富、品质安全可靠、价格稳定可控、管理高效精准、市民普遍满意的“菜篮子”产供销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02
主要措施
加强生产能力建设
➣统筹全市蔬菜生产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蔬菜种植品种,重点增加叶菜类蔬菜种植规模。到2026年,迭代提升发展标准蔬菜大棚、连栋蔬菜大棚、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1500亩,蔬菜播种面积达11万亩、产量达13万吨,蔬菜生产自给率达到50%以上。
➣加强畜禽高质量生产
到2026年,全市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6000头左右,家禽出栏30万羽以上。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提高渔业养殖规模
到202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鱼、贝、藻类海上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养殖产量达到33.5万吨,其中大黄鱼产量突破6000吨,贻贝产量达到26万吨。建设深远海大型围栏式、平台式养殖基地3-4个;新增高抗风浪网箱100个,总数达到700个;推进高标准围塘生态化改造2000亩,新建数字化渔场15个以上。
优化市场体系建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聚力批发市场建设
增强国际水产城、三农批发市场、金叶蔬菜批发市场、普陀金穗批发市场的集聚扩散能力,整合市场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全力打造我市“菜篮子”商品集聚中心,不断提升商品源头采购和议价能力。
➣统筹零售市场发展
到2026年,改造提升农贸市场50家以上(放心农贸市场25家,星级市场25家)。进一步提升“菜篮子”供应店品质,结合全市农贸市场布局和人口分布,在全市合理布局约85家“菜篮子”供应店。
➣扩大产销对接规模
探索建立全市产销对接模式,开展以叶菜类等蔬菜为主的订单式定向种植模式。探索建立海水产品零售市场与一级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建立海水产品直供模式。到2026年,批发市场蔬菜直采率达到40%以上,市商贸集团直采率达到75%以上。
➣加强物流保障能力
完善冷藏冷冻设施建设,到2026年,建成“菜篮子”商品规模冷冻场地5个、冷藏保鲜场地3个,批发市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吨位超过市场年交易量的1.8%,蔬菜低温处理率达到25%以上,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环节腐损率显著下降。
➣不断加强网络配送能力
积极构建“网上菜场”,支持零售市场拓展网络零售渠道,促进线上交易和配送业务发展。建设3家以上网络配送主体,开展“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良性互动的网络零售业务。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生产领域安全监管
做好本地生产蔬菜安全检测,市县两级每年开展定量检测200批次以上;每年完成动物疫病防控各类检测6000份以上,完成各类畜禽免疫50万头(羽)。切实加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检测400批次。各类检测合格率达到98%。
➣食品流通领域安全监管
加强快速检测能力,实现城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全覆盖,提升市场自建检测室快检能力,每年食用农产品快检批次数不少于2400批次,其中农残快检比例不高于70%,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合格处置率达100%。
完善调控保障体系
➣完善市场价格调控体系
执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垄断经营操控物价等违法行为,确保价格公开透明。继续实行“菜篮子”直供店平价供应,确保大众商品价格低于本市和周边城市农贸市场。
➣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开展生猪活体和冻猪肉常态化储备,每年储备生猪活体数量不少于5000头,冻猪肉不少于400吨。根据重要时间节点和天气变化情况,按需对蔬菜、海水产品等实行提前储备。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