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几千年前,这位“爱豆”就出道了

日期:2023-12-21 10:17:54 字体大小:

如果说有什么食材最能代表中餐,大概就是大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却底蕴深厚的隐喻。它朴实无华,却饱含珍贵的蛋白质;它由中国人驯化,又滋养了中国人数千年;它有千变万化的可塑性,不论转化为何种形态,都不会变得拒人千里之外。今天,我们请来的大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陈海峰研究员,让他给我们讲讲大豆的故事。  

  中国,大豆起源地!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古人称之为“菽”,五谷之一。

  商代甲骨文中有“菽”的象形文字,《说文解字》释“尗,豆也。像菽豆生之形也”。

  周朝《诗经·小雅·采菽》中有“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表现了采菽时咏颂国家昌盛诸侯来朝的盛况。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卤水点豆腐”这一生产方法流传至今。  图片

  我国是大豆起源国,最早从距今85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人工种植大豆。

  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代,基本完成从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的转变。

  在公元前2500年,大豆被作为“五谷”之一广为种植。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随着生产结构调整,大豆种植比例下降,目前总产居世界第四位,种植面积居第五位。

  近年,国家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生产扩面积提单产多措并举,2022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1.54亿亩,产量迈上2000万吨并创历史新高。

图片

  出生在长有原生大豆的土地上,是中国人的幸运,而驯化并用千变万化的方式处理大豆,则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在中国食用大豆历史中,可就太精彩了!

  大豆,在先秦时代一直被当做主食,人们把采回去的大豆做成豆饭或豆粥。

  到西汉时,豆酱便已经成型,还出现了卖豆酱、豆豉的巨富,可见民间需求量之大。到了东汉,酱油也以清酱的名称出现在记载中。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豆腐被发明出来,有了豆腐,才有日后让人眼花缭乱的豆制品。试想如果没有豆油、豆酱、酱油、豆制品,那得多遗憾!

  概况

  种植

  我国大豆种植区域主要包括:东北春大豆种植区、黄淮夏大豆种植区、长江中下游春夏大豆种植区、南方多熟制种植区。图片

图片

  消费

  2022年我国大豆消费1.1亿吨(国产2028万吨,进口9108万吨),其中压榨加工大豆9260万吨,食用消费1430万吨,蛋白提取及其他消费270万吨。

  截至2022年,我国累计审定大豆品种3000多个,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有“黑河43”“中黄13”“合农95”“齐黄34”“金源55号”“东农63”“克山1号”“冀豆12”“华疆2号”“登科5号”“中豆41”“中豆63”等。

  对话专家

  图片

  Q:陈老师,大豆都有哪些营养价值呀?

  A:大豆营养价值较高,素有“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牛乳”等美称。

  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占37%-48%,脂肪含量占16.3-25%,碳水化合物含量占26%-30%左右,粗纤维含量占5.9%-6.6%,磷、钾、钙等矿物元素含量占5%-5.2%。

  其次,大豆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是仅次于鸡蛋的优质蛋白。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多种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如:大豆蛋白、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等。

  Q:除此之外,大豆还有哪些经济价值呢?

  A:当然,大豆是优质植物油脂和蛋白的重要来源,也是不可或缺的高蛋白饲料和工业原料,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意义重大。大豆是全球最大的食用植物蛋白来源,大豆油是仅次于棕榈油的第二大植物油来源,榨油后的豆粕是理想的动物饲料。

  Q:陈老师,我还想知道毛豆是没熟的大豆吗?

  A:毛豆也称之鲜食大豆、菜用大豆,通常是指在鼓粒末期,豆粒饱满,荚色呈翠绿色时食用的大豆总称。毛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卵磷脂,以及异黄酮、矿物质、皂苷、可溶性纤维、多种维生素等,营养价值丰富。  图片

  专家推荐:

  “中豆63”:高油高产广适优质夏大豆新品种,适宜长江流域、黄淮海和西南山区三大产区种植,脂肪含量21.56%,蛋白质含量42.55%。2023年百亩示范亩产达到344.3公斤,创南方地区大豆高产纪录。

  “中豆57”:通过黄淮南片和长江流域两大生态区国家审定,脂肪含量21.53%,蛋白含量41.18%,高产稳产、抗病抗逆、耐高温干旱和多雨潮湿,适应性广,籽粒商品性好。

  “中豆68”:早熟高蛋白春大豆品种,具有耐密抗倒、大粒稳产、广适抗病、适宜机械化和春夏两用、菜粮兼用等特点,蛋白质含量46.69%。2023年示范亩产312.8公斤,创造南方地区春大豆高产纪录。

  大豆作为农业界的绿色黄金,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挑战。研究员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他们点赞!


 来源: 农视网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