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中国建粮食“储备仓” 需谨慎利用海外购地

日期:2013-12-13 00:19:48 字体大小:

   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7日在印度巴厘岛闭幕。会议取得历史性突破,达成了世贸组织成立18年以来的首份全球贸易协定——“巴厘一揽子协议”。

  据了解,这项“早期收获”,主要涉及贸易便利化、农业、发展等领域。该协定包括10份文件,内容涵盖了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内容。

  其中,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引起了众多市场人士的关注。

  “对于发展中国来说,在解决国内粮食安全问题时有更充分的自主权,在农业领域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引进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等。”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上,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一个被多次涉及的话题。

  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我国的粮食增长,可喜可贺,但是“丰年缺粮”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记者注意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WTO的一份子,而此次的“巴黎一揽子协议”对我国粮食安全或许会有影响。

  “对于我国而言,耕地保障愈来愈困难,饲料用粮及口粮等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仅靠国内供给压力很大,签订协议后,有利于促进国际农产品交易,降低进口关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利于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郑宇洁对记者表示。

此时,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海外资源,对于正在寻求粮食“储备仓”的中国来说,吸引力可想而知。

  郑宇洁表示,借助海外资源来调节国内粮食供给紧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可以直接通过农产品贸易方式,直接进口大米、玉米、小麦等粮食,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订单方式,签订协议,锁定未来农产品买卖价格;还可以直接投资海外,在当地买地种粮。

  不得不说,目前海外购地种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海外购地种粮的发展潜力很大,因为像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地广人稀,土壤肥沃,如果能够达成协议,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安全需求。”郑宇洁对记者表示。

  但是,毕竟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首先国家之间制度和政策就会不同。而且在陌生的异国环境之中,生产条件、法律、政治等多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会让初出茅庐的中国海外农业战略及其执行者的成功难度加倍。

  那么,面对在异国进行购地种粮的种种压力,中国该做怎样的功课来减少各方舆论影响?

  郑宇洁认为,减轻舆论压力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积极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外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通过多种渠道让国外人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可以有所变通,如果买地方式受排斥可以通过租地方式来调节。

  目前,虽然海外购地种粮的潜力被看好,但是在郑宇洁看来,那种方式不会成为我国补充粮食的主要途径。我国补充粮食的主要途径是进口。原因在于海外获取土地较难,税费成本不低,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对当地的法律、习俗等不甚了解,投资者也会考虑到风险和收益,投资较为谨慎。 作者:邵志媛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