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粮食高产创建”驱动醴陵农业升级

日期:2013-12-10 16:20:18 字体大小:

2009至2012年,湖南省醴陵市连续4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如何乘势而上,打造粮食生产发展升级版?醴陵市农业局的方针是,走粮食高产创建的路子,建立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

“醴陵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年间,就有“谷米岁可二熟”的说法,可谓是醴陵粮食高产创建的萌芽。”醴陵市农业局局长易拔山介绍说,至今为止,醴陵粮食高产创建总体经历了4个阶段。

在上世纪50年代的“间改连”双季稻发展阶段,醴陵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稻生产双季化,并且单产增长39.7%,涌现出李呈桂、邓光晋等一批全国、全省劳模,全国双季稻生产经验交流会在该市召开。

60年代“高改矮”良种推广阶段,该市通过实行“高秆改矮秆”,实现了早稻矮秆化、晚稻良种化,并配套“稀改密”技术,国际杰出稻农、全国劳动模范瞿永寿脱颖而出。

80年代“常规改杂交”阶段,该市推广杂交稻,实践“常规早稻——杂交晚稻”耕作模式。1990年,该市46.5万亩双季稻全年亩产达到1024.3公斤,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跨越吨粮的县(市)。

本世纪“三系改两系” 的超级稻覆盖阶段,该市超级稻、优质稻“产量高、米质优、农艺性状好”的特点突出,现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占了水稻的70%。

目前,醴陵粮食高产创建以“主攻单产”为目标,扩大面积,多熟种植,推广良种,精耕细作,发挥杂交优势,实行“四良”配套,使该市粮食生产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创建经历4个发展阶段

醴陵市粮食产量不因耕地面积减少而下降,不因人口增加而减少,其缘由主要是加强了办点示范,走了高产创建之路。

2008年,在农业部的部署和省农业厅的指导下,醴陵市水稻高产创建工程正式启动。2012年,该市万亩示范片上升到7个,并在泗汾镇进行2万亩成建制创建,泗汾镇成建制地实现亩产525.6公斤,标志着高产创建成为该市粮食生产的主心骨。

在高产创建中,该市推广杂交稻“旺壮重”栽培法、优质稻高产增抗保优栽培、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以水稻集中育秧为中心的3项关键增产技术等,同时,通过发展“稻稻油”、“稻稻肥”,规避生产风险,把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目前,该市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该市的万亩基地示范片,大都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通过与湖南盛湘米业、神农米业、中储粮醴陵购销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姻,运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壮大规模经营,每年稻谷原粮成交量达4万吨左右,商品率达30%以上,不仅提高了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还把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机制创新。

创建推动生产机制创新

“高产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花大力气把这篇文章做好做活,才能形成政府主导、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点面互动的全社会行为。”醴陵市农业局局长易拔山说。

市、乡两级强化组织保障是重点。该市坚持实行市级领导下基层抓粮食的“四个一”制度,建立全市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技术服务班子,强化中层运行,制订计划,分类指导,限期达标,落实高产创建激励机制等措施,奖优罚劣,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一主多元服务体系。

以规模经营为重点,构建主体培育体系。市、乡、村三级都要建立耕地流转机构和土地流转台账,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实现全市耕地流转、规模经营在2至3年达到60%以上的目标。

积极整合国土、农业等涉水建设项目,以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建设、灌溉节水改造、山塘渠道清淤等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构建旱涝保收体系。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该市44.5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使全市14.5万亩中、低产田普遍提高一个等级。到2020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的目标,提升 “三田”为重点的耕地体系和防灾减产体系。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