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是共识,但也面临各种阻力。其中一大阻力来自市场端。
一方面,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往往意味着更烦琐的生产过程与更高的生产成本,以及相对较低的产量。另一方面,优质的生态农产品很难卖出相匹配的价格,影响生产者生态转型积极性。
推动农业生态转型,不仅需要观念与技术的普及,更需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引入农业碳汇交易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价格发现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对生态农业从业者进行补偿,也传递了更加积极的市场信号——生态有价,生态投入是可以获得回报的,最终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农业用地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但其中80%可以通过农业生态系统予以抵消。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不可小觑的固碳减排空间,农业碳汇交易市场前景可期。
具体来说,保护性耕作、绿色防控、循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方式,都可以实现有效减排固碳。以农药化肥减施为例,“十三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十三五”期间,累计减少化肥需求量达到1200多万吨,仅这一项就带来相当于4200多万吨的碳减排量。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农业生产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标准以及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畜禽液体粪污减排技术等养殖业生产过程减排标准。
福建在农业碳汇方面积极尝试,先后开发了茶园碳汇、农田碳汇、养殖业碳汇等产品,并引入碳汇金融、碳汇保险等工具,面向国内国际碳市场探索农业碳汇多元化交易机制。
当然,现阶段农业碳汇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科学的监测、计量、核证体系有待完善,健全的农业碳汇交易市场有待建立。加快产品开发与市场培育,市场规范与行业标准的建立,同等重要。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