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日期:2013-11-06 00:37:28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迅速、变化巨大.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恢复了农贸市场并由农贸市场向批发市场提升,再由单一的批发市场核心体系向现代化流通形式转换。短短3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经历着西方发达国家200余年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国合商业组织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流通主体共同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流通渠道逐步形成.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日趋活跃。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了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的局面,明显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消费保障能力,同时日益增强了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1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1.1 新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政府加快了改革国有商业组织的经营机制,恢复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另一方面鼓励其他经济形式成为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流通主体.允许和鼓励集体、个人以多种方式投资兴办各种商品流通所需的冷库、仓库、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革流通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支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集体、个人和私营等多种所有制流通组织形态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国合商业组织一统天下的格局。
 
  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解决农业生产与流通日益突出的矛盾.我国农产品流通形式的创新步伐逐步加快。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形式有:以农村经纪人和运销队伍为主体的经纪、贩运型流通形式.以龙头企业为组织形式的加工贸易型流通形式,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带动型流通形式,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的合作型流通形式,以连锁超市为龙头的生产基地及联合采购型流通形式等。
 
  1.2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市场功能多样化.不仅有零售、批发交易,而且还有现货和远期交易.市场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得到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全国农产品市场网络基本形成。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在不断完善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同时.还推动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逐步接轨。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农业贸易依存度提高。
 
  1.3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对土地的物质投入及技术投入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有力地保障了市场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1.3.1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我国粮食年产量30年间增加近2亿t,粮食总产量是1978年的1.6倍.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1亿t,比1978年增长65%。同时。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同步增长。2007年棉花产量达762.4万t.比1978年增长2.51倍;油料作物产量2548.9万t。增长3.88倍;糖料产量1.15亿t,增长3.81倍:与1989年比较,蔬菜产量5.63亿t,增长2.2倍:水果产量1.81亿t,增长26.6倍;肉类总产量6858.7万t,增长7.1倍;水产品总产量4747.5万t,增长9.2倍:奶类产量3633.4万t,增长23.2倍;禽蛋产量2946万t.增长7.9倍。
 
  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的格局,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得到发挥。
 
  1.3.2农产品出口能力增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有7种农产品(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和水果)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果产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1位:甘蔗产量由第7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农产品生产量的大幅增长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产品出口额(2004年)居世界第10位.其中.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量近20余年来稳定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另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量分别达到817.6万t、477.4万t和194万t(2006年).比1980年增长24倍、19倍和17倍。
 
  1.3.3农民收人不断增加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现金收入稳步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30年前增长了30.7倍.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由30.7%下降到1.6%。反映农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已进入小康区间。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明显,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1.4农产品消费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1.4.1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显著增长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稳定增长(图3)。其中粮食人均占有量由1978年的319kg/人增长到2007年的381kg/人,增加了62kg;2007年糖料人均占有量86.9kg,增长3倍,水果人均占有量137.6kg.增长20倍(与1980年比较);油料、水产品和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上升了4倍、8倍和27倍(与1978年比较);各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增速明显.有力保障了我国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
 
  1.4.2区域和品种结构平衡有效解决
 
  我国长期存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品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致使我国农产品消费安全问题首先表现为区域问题和品种结构矛盾。政府通过动用调配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实施粮食最低价保护政策等积极的宏观调控手段缓解了粮食供求不平衡的压力.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扩大、市场体系的健全及粮食流通渠道的拓宽。我国进一步发展了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流通渠道.鼓励粮食产区和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并可利用各自的优势采取代购、代销、代储或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对于生鲜农产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措施.直接连通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为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快速和便捷的主通道.保证了生鲜农产品及时并保质供应。如今城乡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买到所需要的农产品,鸡蛋、肉类、水果等不仅数量充足,而且价格平稳。“菜篮子”产品极大丰富,结构日趋优化,地域界限和淡旺季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可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1.4.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把好市场准入关.我国建立健全了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重点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关键环节的监测工作。农业部和各地农业主管部门还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成立了应急工作组,制定了应急工作方案.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为保证农产品安全.建立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流通网络体系.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发展。2003-2006年“三品”发展卓有成效,实物总量扩大了4倍多.已占到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20%左右。
 
  1.5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国家在整个进程中始终坚持把改善和加强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宏观调控置于突出地位,并且致力于把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农产品资源的基础作用,又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采取: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建立重要商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流通监管制度;实施价格干预政策.一方面国家根据市场粮食价格情况,在小麦主产区和稻谷主产区适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另一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对一些重要商品实施了价格干预政策,通过进出口来平衡市场价格和供求。如我国粮食从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在此期间国家一直依靠库存和进口来平衡需求。为保证国内用棉需求,同时避免大量进口棉花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损害棉农利益,2006年起国家采取了有步骤地发放滑准税配额的措施。2007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而国内粮价相对平稳,粮食出口大幅增加.为保证国内市场供应,2008年国家对粮食出口采取加征出口关税、出口配额等限制性措施。
 
  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展望及建议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走过的30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和配套设施不够先进齐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不够强大、各种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不够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与服务职能不够到位等问题,要深化改革.进而建立起农产品流通新体制,需要在今后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2.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基础和配套设施有助于保证农产品流通体系高效运行。其中主要包括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在确定的范围内解决通水、通电、通路等问题,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加强市场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如运输车辆、仓库、加工冷藏设施、储蓄所、旅店和邮局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逐步形成银行、邮电、交通运输、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的服务体系;再次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市场还应注重兴建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形成完善的网络信息,向广大客商提供有关市场供求及价格方面的信息.减少其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为便于提高市场经营者的经营效率,市场还应该建立电子结算系统。为进一步保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还必须建立质量检验、检测系统。 
 
  2.2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就是要不断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初级形态的农贸市场、较高级形态的现货批发市场和高级形态的期货市场等“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以初级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嗍。首先应继续办好农贸市场,这是因为农贸市场能够满足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最基本、最大量的农产品交易需求.而且农贸市场是批发市场赖以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托。对城镇具有相当规模的农贸市场.要逐步由零售农产品向零售与批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引导乡村农产品初级市场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农产品市场机制的核心部分,对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起着关键和决定作用,要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农产品市场运行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政府对市场管理.主要环节也就在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因此,它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规范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和打破地区封锁,根据农业生产专业分工和区域化布局.积极建立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尤其要注重建立各类具有较大吞吐能力的大中型批发市场。为充分发挥批发市场对农产品流通的导向作用.应在制定统一品种和质量规格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从而把各地的批发市场联结起来.形成辐射全国的批发市场网络。再次,在构建现货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国外期货市场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如果缺少期货市场.现货交易中的风险无法规避,价格波动过大的问题难以解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对于我国已经建立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应尽快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参与程度,使更多的农民能从期货交易中得到利益保护。同时应加快推出农用塑料、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期货以及生猪、肉鸡等畜产品期货。尽快建立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积极探索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气指数期货。
 
  2.3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市场主体
 
  2.3.1积极培育中介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购销的放开,农民开始直接面向市场.真正成为农村市场经济运作的行为主体。但通常情况下,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而且农民的地域分散、信息滞后,难以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其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谈判能力弱。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应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在财税、金融等方面,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不断壮大规模,从而带动更多的基地,外销更多的产品。供销合作社要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流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构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流通组织体系。
 
  2.3.2健全农产品流通组织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组织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农产品流通组织运行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把农产品流通组织视为支撑国家市场经济的基础,所以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建设.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发展中不断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加以修订和完善。我国在有关农产品流通组织,特别是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欠缺,政府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2.3.3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为促进农产品流通,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风险,确保农产品流通组织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应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专业合作社,广泛联合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加工和销售等各方面的企业及组织.组建和完善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为此.当前应通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程序,把部分政府职能下放给行业协会.采用新的手段和方法,使行业协会为农产品流通组织服务。同时应加强协会内部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章程,建立、健全各种内部规章管理制度。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行业协会的办事机构.并不断创新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应根据不同层次会员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积极采用现代经营手段如互联网等为会员提供服务,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流通网络优势,帮助行业协会会员开拓市场.拓展农产品流通服务范围。建立会员服务联盟,充分利用会员服务功能,提升协会的服务能力。要加强与国际合作社以及其他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行业的总体素质。
 
  2.3.4改造传统的国合商业组织
 
  国有内外贸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目前仍是重要的农产品市场主体。经过市场化改造,传统的国合商业组织降低自身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要引导他们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从利润返还人手,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
 
  2.4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培育和发展新型的流通企业、推进农产品市场与现代流通业态对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三大现代流通业态正在我国快速兴起,这对传统的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加快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的步伐,从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和规格化的分级包装做起,搞好贮藏加工.建立配送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加快流通组织创新步伐,传统流通组织都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改造成现代流通业态,通过配送中心和连锁店形成网络,降低流通成本,方便农民群众.杜绝假劣产品,改善农村购物环境。
 
  2.5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和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对于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同样至关重要。一是完善信息服务。逐步建立农村的信息市场使农民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好生产和销售,推进农村信息市场建设。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化建设,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农村农副产品信息传播网络,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其次,建立信息中介组织,适时向农民发布准确、实用信息;再次,加强农村信息市场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识别真伪信息。二是加大政策流通和市场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开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制定农产品市场管理办法.将农产品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包装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并逐步建立市场主体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