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生鲜标准化路径:预售、大数据、产地仓

日期:2020-07-30 15:17:06 字体大小:

本文由专栏作者王旭东撰写,王旭东作为技术总监于2015年8月加入每日优鲜。负责供应链技术体系建设。此前,其供职于京东大物流研发部。负责过拣货路径优化项目和亚洲一号仓储项目。其中拣货路径优化算法历时一年的研发,提升了30%仓库内拣货效率,每年节省上亿的物流费用,并申请国家专利。

 

(本文观点不代表《商业观察家》)

 

■ 撰文 | 王旭东

 

近日,笔者在陕西省考察农产品上行时,期间和汉中市副市长、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下称许书记),留坝县长马宏伟,就当地农产品产业化扶贫做了深入探讨。

 

留坝县是典型的秦岭山区县,山大沟深,森林覆盖率达90.8%,林木的覆盖率达到92%。原来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方便,种植作物也比较单一,农产品缺少销路,滞销是常态。

 

从2016年8月开始,该县立足自身地理优势,以“扶贫互助合作社+大中型销售平台及龙头企业+小农户”模式,鼓励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

 

政府从种源选定、标准制定、品牌孵化、市场监管等各个环节着手,孵化了“留”字系列农产品品牌,陆续推出7个深受市场青睐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扶贫互助合作社(简称:扶贫社)负责组织群众按照产品标准搞生产;大中型销售平台及龙头企业负责跑市场、拿订单。经过四年的持续努力,该县的农产品已初步建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

 

这个模式运作四年时间,不光顺利摆脱贫困县的帽子,还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机构评选的110个全球“减贫”案例,留坝县的“创新村组织管理形式助力扶贫工作”榜上有名。

 

扶贫互助合作社是政府主导,党员带头,是一种新型的村级农民组织化形式。

 

“扶贫社是集体所有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私营的,这有本质区别。”许书记重点强调了差异。

 

由此,村一级扶贫社,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集生产经营、村务管理、公益服务于一体,甚至连村里的红白喜事都组织起来,让村集体的经济不再空壳,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产业扶贫持续稳定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留坝案例看,似乎为分散的中国农业市场,指出了一条提升效率的现实可行路径。

 

因为它一定程度解决了产地标准化问题,由此,带来了农业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契机。

 

笔者近期到留坝做基层农户调研。

 

产地标准化 

产品标准化指的是为了使社会生产和流通能够经济、合理并顺利实现,对产品、规格、测试手段等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的统一规定。 

农产品标准是市场和消费者的共同要求。农产品标准化指的是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及包装、贮藏运输等过程中,严格按照国际、国家或地方标准,制定出一系列生产、检测及评价规则,内容包括生产环境标准化,品种标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分选加工标准化,包装标准化,贮藏运输标准化等。 

产地农产品标准化,则主要分为三个过程。包括生产标准化,分选加工标准化,流通环节标准化。 

下面,以留坝香菇为案例,来看推行产地标准化需要做到什么。 

1.生产标准化。 

农产品选品种是非常关键的。既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还能规模化复制,还能赚到钱。这其实挺难的。 

留坝县为了把村集体经济搞起来,农民能富起来。从2012年到2015年,甚至养过竹鼠,但是年年亏本,屡战屡败。从2016年开始,专门聘请多所农业大学组成的专家团,结合秦岭当地的气候条件,还有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后评估适合做袋料香菇的产业。 

从2016年300万袋,到2019年的3000万袋,短短三年种植规模翻了十倍。 

2.分选加工标准化。 

产地标准化难在农产品集货和分选加工。中国农业是小农经济,小而分散,很多公司到产地找农产品,多半一头雾水,谁家有货真不知道,更别说货的质量了,当地农民坑客商行为也很常见。 

目前,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大多都是通过当地的代办(又称农村经纪人)进行交易,手续费一般按照成交价的5%左右结算。例如客商到产地直采,想拉一车香菇,在一家农户手里是很难装满一车的,一般情况一家就几千斤。这就需要代办从分散的农户手中看货收货,装满车一般需要花费一天时间,费时费力。 

田间地头收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通货,大小形状不一的产品都混在一起,需要按照市场和渠道要求,集中区域进行分选和加工标准化。鲜香菇不适合机器分选,机器分选容易破坏子实体,只能手工分选,按照菌盖的尺寸进行分选加工。 

如果质量稍差,就进行烘干脱水,做成干香菇。目前,中国农产品分选加工,还是以人工分选为主。、 

3.流通环节标准化。 

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农产品保质期相对很短,采摘后极易腐烂变质。香菇采摘需要凌晨2点左右采摘,采摘后如果卖不掉,就会立即烂掉。 

留坝县在每家香菇棚旁边,按照气调库标准建立保鲜库,保鲜库一次性可以容纳香菇2万斤,储藏期10到15天,不用担心保鲜问题,减少生产中的损耗。这点有点像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是离消费者足够近。保鲜仓是离农产品更近,不到一百米的距离。 

农产品从采摘到入库,不会超过半小时,把农产品损耗降到最低。 

二 

技术 

农产品流通呈现两头(生产端和消费端)分散,中间环节多,损耗高,层层加价的情况。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其实就是缩短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路径长度,跨节点直连,优化交易环节,提升商业效率,求最短最优路径为最优解。 

笔者做了一组测算,假设一斤白菜,在田间地头价是1元钱,经过代办加价5%,一批客商需要赚20%利润,零售商赚30%利润,平均社会物流费用(装卸费,仓储费,运输费,材料费等)占比50%,流通环节损耗20-30%,终端零售(生鲜电商,社区店,农贸市场)价格会在3元左右。从产地到三级市场,白菜价格足足涨了三倍。这里面还没有计算更多的二批三批市场环节和摊位费进场费等情况,否则损耗更高,价格更高。 

那么,要如何优化农产品流通效率,或者说,现有的技术、工具有没有可能应用到分散的农产品流通环节中,来创造效率价值? 

笔者认为,大数据、AI大有潜力可挖。 

具体包含以下6块内容。 

1、农产品生产流通履历信息系统。 

按照国家制定的绿色农产品标准,对农产品生长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实时记录农产品生长情况,农户可以随时了解农产品生长情况,结合大数据分析找到最佳农产品培育方式,促进农产品高效生长,保证质量的前提促进产量。 

同时,数据开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放心,更深入了解农产品生长过程。 

这点日本和台湾的农业做的很完善。日本的农产品操作规范(GAP)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开生产信息内容包括生产者联系方式、所在地、收获时间、使用农药种类等,连过程中可能的生物类、化学类危害因素都有详细记录。 

2、农产品产地库存“一张图”。 

农产品种植目前以小农户为主,农业生产基地为辅。大量的农产品流通还是靠电话和微信交流,代办也是通过自己熟悉的经验进行推荐,对接效率比较低下。产地农产品找货和集货是一个大痛点。 

因此,发挥互联网优势,“画”一张地图,把当地农户的库存情况展现出来,产地集货效率会大大提高。 

3、农产品加工仓储信息平台。 

农产品在产地很多都烂掉,核心原因是缺少分选加工和冷链仓储环境。建立健全产地冷链仓储设施,直接在产地根据市场化的需求进行分选和包装,甚至可以做到“一件代发”,不用通过中间商进行分选加工。 

4、农产品多式联运流通信息平台。 

通过互联网流通信息平台,开展多式联运,整合民航、铁路、公路、邮政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整合社会车辆的运力,为农产品搭建起更加高效、专业的物流服务平台。把现有的物流信息孤岛打通,减低公路水路和空运的空驶率,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很多偏远的地区,当地找车是很大的痛点。 

5、农产品质量检测信息平台。 

随着人们的收入提高和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食品安全越加重视,一味的利用农药、化肥、催长剂的传统种养殖方式最终会终结。 

农产品最终会从绿色农业到生态农业转变,人和自然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索取。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直接对产地源头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同时数据开放给消费者,这样每一批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符合上市条件的,上面带着质量安全认证。 

有的公司在城市端做的100%批次监测,其实是同一批次抽检。大量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是拼凑来的,抽检农产品意义并不大,还是需要从源头入手。 

6、农产品溯源信息平台。 

农产品溯源平台,很多公司在做,一套系统几十万不等,但是多数做的不够好。 

溯源平台建好了,甚至用上了区块链,但是农产品流通数据没有,或者缺失重要流通环节,例如农贸农批市场数据。 

真正农产品的溯源,需要全链条信息打通,从种植端到销售环节都需要跟踪,但是种植端缺失,批发市场没有数据,这种溯源就没有意义。 

农产品溯源需要把整个流通环节和质量信息全部采集,这就需要政策把流通链条上的公司数据打通。 

目前,中台技术把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打通了,但是没有打通企业间的信息孤岛。 

三 

营销 

产地农产品目前销售路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B2B大宗交易和B2C零售交易两种类型。从2015年,拼好货(拼多多的前身)通过社交化拼团运营手段,通过极低的物流费用,通过小件物流发到全国。这种模式,农产品货损率高,客诉率高,导致后来拼好货转型拼多多做标品。 

整体来看,当下产地农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新型营销模式: 

1、农产品预售营销模式。 

通过互联网销售平台,通过网上预售、收集订单、企业备货、安排从产地直接送到客户家里,减少农产品的中间环节。 

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风险,企业不用担心销路。 

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降低购买成本和保证质量。 

阳澄湖大闸蟹是这种模式的最大受益者,通过网上销售储值卡,把次年的销量都卖出去。但企业永远不会满足,要赚更多钱,导致“阳澄湖大闸蟹”最近几年的预售数量超过当地螃蟹产量几倍还多,就出现了“洗澡蟹”。 

有人说通过螃蟹外观和二维码来判断正宗,这太低估商家的智商了。这种预售模式,受品类和区域影响很大。 

2、农产品直播带货模式。

现在全民直播带货已经是常规操作,今年的农产品滞销很严重,农产品带货成了刚需。很多颜值主播不满足粉丝刷礼物,也开始纷纷转型做直播带货。打着全网最低价口号,喊着五四三二一就把货卖出去,但是仅仅把货销售出去,缺乏专业知识和售后服务。 

直播带货农产品,缺少专业化的农产品提供商和服务商。 

3、农产品B2B大宗交易模式。 

这是目前产地最主流的流通模式,B2C模式线上交易占比10%不到。这里做的相对比较好的是盒马。盒马在陕西省等地收购农产品,高于市场价20-30%收购,但是对农产品品控要求严格。 

很多传统供货商纷纷说盒马标准要求太高供不了货,不光连果蔬的大小等外观有严格要求,甚至对农业残留也有要求。不过,这件事真的不怨盒马要求高,相比“变态的”日本农产品标准,例如日本的《食品安全法》和《JAS法》,盒马要求已经很客观了。 

究其原因是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标准定的太低。国内农产品要想提价提质,相应的农产品标准也需要提高。其实小农户的思维很简单,如何最小的成本,把农产品快速卖出去,卖到高价,快速拿到钱。小农户会首选B2B大宗交易模式,其次再通过B2C零售模式销售。 

这些年人们常吃的老干妈味道变了,甚至有人说忘记放盐了。这不是老干妈变了,也不是陶华碧变了,是使用的辣椒变了。 

当初老干妈使用的贵州辣椒,现在使用河南辣椒。原先的贵州辣椒主要是花溪牛角椒,现在价格在12-13元/斤,而河南辣椒7元/斤。老干妈一年至少用掉1.3万吨辣椒,所以知名度起来之后,就减少贵州辣椒,增加外地辣椒用量。每一个农作物,都有适宜它的气候条件和生长条件,所以有些农产品贵是有贵的道理。 

四 

效率 

农产品流通最有效率的模式是M2C模式,最初指的工业品生产制造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购物模式。其实农产品也是一样可以的,农产品在产地建立标准化加工工厂,把加工分选清洗前置工作,统一在工厂的流水线完成,经过出厂标准,贴上合格认证的标签,进行流通和销售。

产地: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不适应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农民依靠种植自己承包的那几亩地,收入不了多少钱,根本难以满足当前生活需要。于是年轻人出外创业、打拼,或是打一些零工赚钱。年老的留守家中种田,维持现有的农耕生活。 

因此,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鼓励兴办家庭农场,通过扶贫社或合作社来组织农民生产,这才是以后农村、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农民的一条必然出路。 

销地: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是终端为王,消费主导市场。遍布城乡的社区是商品消费的源头,是最贴近消费者的终端。 

因此,创建城乡社区落地的消费者家门口的新零售连锁超市,不仅满足企业内部应用需要,更是为企业实现产业链优化整合,与供应商、终端用户等合作伙伴能够更好地协同配合,帮助生产企业真正实现无缝协作和全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而重夺话语权和定价权,形成围绕用户需求的智能流通集聚与按需制造的全新“供需链”对接的成熟电商模式。 

留坝香菇 

从留坝农产品产业化案例来看,在许书记的带领下,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通过扶贫社农技专家专业化的指导,香菇个头匀称,水分少,肉质肥厚,深受市场青睐,平均每斤香菇的售价比周边县域多卖五毛钱。真正实现扶贫产业增产增收,老百姓实实在在获得受益。 

留坝扶贫社模式,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组织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政府、企业,农户,这三者角色缺一不可。让中西部的贫困县的特色农产品,坐着飞机高铁直达沿海城市,是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现农户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必经之路。”留坝县许书记说。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